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阅读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人工智能重构了知识生产方式与获取途径,算法推送成为信息分发和获取的重要规则,电子屏幕似有取代纸张成为主要阅读载体之势,人们正面临着一场阅读变革。面对这场变革,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阅读的传承,也不能放任算法对认知方式的主导;在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协同并存中,守望人文精神的灯塔,实现技术迭代与文化传承、认知拓展的和谐与统一。
认知方式的重构:从线性到立体
与传统阅读的线性思维和深度理解有所不同,数字阅读带来了与互联网发展相匹配的碎片化信息加工模式和非线性交互思维。这些碎片化信息如同漂浮的知识“云朵”,需要我们将算法推荐的关联性思维与传统阅读的深度理解融合,形成立体化的认知网络与思维模式,用传统阅读线性逻辑和体系化框架将这些漂浮的、一片片的“云朵”串联起来。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AI用几十秒时间就可以帮我们生成摘要或要义,这似乎大大节约了我们的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技术赋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度依赖智能摘要和语义分析系统,可能会导致思维的惰性,消解精读与细读的审美体验,羁绊了想象力的驰骋遨游,从而降低通过阅读获得的心理满足。用好这把“双刃剑”的关键在于,将AI定位为我们的协作者而非替代者,在人机交互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主体性,并在技术赋能和人文坚守中保持平衡。
人文精神的坚守:以“元阅读”为锚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洪水猛兽论”。AI的迅猛发展,人的主体性问题再一次被提出。AI是人类发挥主体性的产物之一,它出现的意义并非“替代”而应是“协助”,关键是如何用AI更好地服务我们的阅读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要守住人文精神,关键是培养与提高我们的“元阅读”能力。
“元阅读”是元认知理论在阅读领域的延伸,指读者对自身阅读过程的主动监控、调节与反思。其核心在于“对阅读的阅读”,即通过高阶思维活动对阅读中的认知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有研究显示,低水平读者更加适应线性阅读,而高水平读者受非线性文本结构的影响较小。我们要通过大量的传统阅读和深度阅读来打牢阅读基础和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提高“元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辨别信息和做好决策的能力。现实中,AI生成的信息有真有假,而如何辨别需要依靠大量阅读培养起来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在AI时代,传统阅读的重要价值愈发凸显。
教育范式的革新:构建和合共生的混合阅读模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在AI时代,高校需引导构建纸电融合的混合学习与阅读模式,实现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融合。比如,AI辅助阅读工具和文献智能分析系统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研究者或学生对原始材料和关键文献的甄别、精读、思考、判断等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研究服务。同时,图书馆的定位、功能也在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应着力成为联结不同阅读方式的桥梁,通过打造混合阅读学习室、配置沉浸式阅读舱和AI导读系统等,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阅读、更加享受阅读。西南大学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缙云课程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部署“西小智”+知识图谱功能,推动西南大学智慧课程的系统升级,精准赋能学生的学习和阅读。
行走在科技发展的高速路上,我们不用将数字阅读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应把传统阅读封入历史的角落。让屏幕的流光与书页的墨香共同谱出一首协奏曲,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保持思维的锐度,守住心灵的深度。构建起动态平衡的阅读生态系统,以数字技术拓展认知边界,让传统阅读滋养精神内核,两者和合共生,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西南大学校长 王进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