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市的新民大街上,一辆外观复古的氢能源文旅列车人气很旺。车头上有3个大字“氢春号”,是列车的名字。

  走进“氢春号”,能看到车内的弧形穹顶、回纹雕栏,还有复古壁灯与留声机。列车的座椅借鉴了长春市市花君子兰的元素。游客可以坐在列车里,点一杯咖啡,或是挑选喜欢的文创产品。

  除了复古精致的外观,“氢春号”最大的不同在于“内核”。作为全国首列氢能源文旅有轨列车,“氢春号”内置氢能动力系统,无需外部供电设施,每公里平均能耗仅为1.5度电。

  在长春,不仅能看到复古的“氢春号”,还能看到外形科技感十足的氢能源市域列车。氢能源市域列车为4辆编组,时速可达160公里,每公里运行平均能耗为5度电。

  氢能源文旅有轨列车和氢能源市域列车在运行中的产物只有水,全程零碳排放。这样的实力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氢能源列车动力系统研发团队赋予的。这支研发团队有20多人,全员90后,大家称自己为“氢青”。

  2025年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首次将氢能明确为“能源”,并提出要“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早在2022年12月,“氢青”们就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并在2024年3月进行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氢春号”是继氢能源市域列车之后,中车长客推出的第二款氢能源动力列车。

  “氢青”们算了一笔账,与传统内燃动力市域车辆相比,氢能源市域列车每列车全寿命周期能实现5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相当于5万辆汽车同时开5000公里所产生的排放。

  用氢能驱动的交通工具,具有清洁环保、建设周期短、固定投资少等优势,氢能源列车被业内认为是未来轨道交通动力形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中车长客在2022年就组建了氢能源市域列车研发团队,并于当年年末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正式下线。

  “一切都从零开始。没有参考样本。”氢能源列车动力系统研发团队成员、新型能源设计师石磊介绍,车辆架构设计、混合动力控制、能量管理策略等,是研发氢能源列车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踏入氢能源列车研发的“无人区”,团队选择通过“赛马”的方法,分小组同步制定3套不同的车辆架构、氢能设备选型和布置方案。

  3套方案在3周之内全部形成。团队再对每套方案中涉及的技术难点逐一分析。在经过一周“白加黑”的论证后,一套分布式集群混合动力车辆总体技术架构方案最终出炉。

  研发期间,团队针对列车的氢动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耐持久、耐高低温、电磁兼容、防火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上百次试验。

  氢能市域列车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取消了受电弓,不再依靠轨道上方的供电网进行供电,而是通过车辆自身的氢电混合动力系统给车辆提供运行能量。石磊解释说,氢能系统里边有氢燃料电池,氢气从氢气瓶中流出,进入氢燃料电池进行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石磊加入中车长客已经7年了,作为中车长客未来技术研究部新型能源研究室主任,他先后参与了30多个研发项目。其中,氢能源市域列车和“氢春号”有轨列车的问世,最令他和团队伙伴们骄傲。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奔着目标努力。”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未来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说,氢能源动力车辆从概念到现实,充满了技术难题和未知考验。正因如此,这让大家看到了氢能源轨道列车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原本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王健,在深圳从事数字能源技术研究。6年前,他选择回到老家长春,投身轨道交通研发领域。现在,他已经是氢能源列车动力系统研发团队的核心力量。

  今年28岁的湖南小伙向蔚然也是“氢青”之一。硕士毕业后,向蔚然入职中车长客。一入职就能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参与研发国之重器,让他觉得“很幸运也很有成就感”。

  在“氢青”们的努力下,中车长客搭建了氢能综合试验平台,构建了氢能轨道交通车辆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能力。

  眼下,“氢青”们正在攻克新难题:研发氢能驱动时速250公里级高速列车。这是氢能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项目,这个项目将更深入探索氢能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

  正在孕育中的氢能驱动时速250公里级高速列车,预计今年年底下线。“氢青”们不断用青春智慧,让氢能源列车产品驶向“无人区”的更深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通讯员 金万宝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