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早晨,阴沉的天空飘着细细密密的雨丝,安徽合肥进入冬季以来,气温首次出现“断崖式”下降,人们套上了久违的冬衣。早上7点40分,包河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陈夕辉已到达花河路口的公交站台,等候一辆特殊的公交车出现。8点不到,公交车来到站点,孩子们陆续出了地铁站,坐在车里等候准点发车。

  M509,票价只有1元,运行了一个多学期。今天,这样的寒冷天气,凸显了它存在的意义。

  这是合肥众多公交专线之一,从地铁口到目的地,只有4站,每天按需提供往返两次接驳。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搭载着固定不变的乘客——12名特教学校的学生以及他们的伴读家长,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这条专线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约上学通勤的时间,它更是纽带,牵起社会各界的守护与牵挂;是答卷,书写着城市对每一份需求的认真回应,更是光亮,照亮特殊孩子融入日常生活的前行之路。

  车厢里的歌声

  上学日的早晨,公交司机聂晶准时将车稳稳地停在合肥市包河区花园大道地铁站B口。

  这里是多条地铁接驳专线的集合点,聂晶每次都提前一点儿到,争取将公交车停放得更靠近地铁站出口一些,“刮风下雨时,他们能少走几步”。

  “早上好!”每一个上车的小朋友都会先向聂晶挥手问好,再去找位置坐下。

  “早上好!”他也会热情地回应。

  M509专线,并不是聂晶的“主职”,他是合肥公交52路的司机。专线开通后,他被抽调来当固定驾驶员——早上7点50分到接驳点,8点20分发车,中途停靠3个站点,驶达目的地包河区特教学校。中午11点30分到校门口,11点45分发车,同样停靠3个站点,返回到接驳点。其他时间,他还要负责52路的“本职”工作。

  起初,聂晶也担心,因为这些乘客多数是孤独症患儿。他知道,来自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都有可能刺激到他们,“哪怕只是一声鸣笛”。

  开通前,聂晶空车试跑了几趟,摸清何时转弯、何时减速,甚至在心里测算了最佳时速,“争取把细节做得到位一点”。与此同时,这位老司机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像上岗第一天一样,想着怎么和乘客打交道”。

  结果,在孩子们的问好声中,他的担心消失了。

  孩子们上车后,总会“熟门熟路”地奔向自己偏爱的靠窗座位。有的小手扒着窗沿,小脑袋一点一点,数着路边掠过的梧桐树,嘴里还小声念叨“1、2、3”。有的挺直小身板,手指跟着记忆里的节奏比画,把老师教的手势舞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伴乘的家长们也格外热络,刚坐稳就笑着相互打招呼,从布袋里掏出自家孩子爱吃的小点心分享。“你家宝贝今天主动背书包啦,进步真不小”“我家这个愿意跟小朋友挥手了”,每一句夸赞都发自内心。

  偶尔有孩子因环境变化感到慌乱,突然发出急促的尖叫声,身旁的家长立刻轻轻拍孩子的后背,轻声安抚。

  更难得的是,车上总有孩子们的歌声。

  “我去上学校,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11月17日,车外是冬雨伴着冷风,车内却是温暖如春。小学二年级的程程(化名)小声重复着课堂上学会的儿歌,伴乘的奶奶握着他的手,耐心地为他打着拍子。

  “他可喜欢坐这趟公交车了!”程程奶奶眼里全是疼爱,“早上他爱赖床,只要说坐公交去学校,他就会立刻起来”。

  “他们因为身体原因需要特殊照顾,但不需要特殊对待。”作为学校的后勤主任,陈夕辉经常扮演M509“乘务员”的角色。

  “孩子集中乘车时,即便有家长陪同,封闭空间仍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我跟车,除了帮家长快速熟悉路线,还能帮孩子们适应乘车环境、建立安全感。”在他看来,这条开往特教学校的公交专线就是“一扇通往沟通、理解与融合的门”,让孩子们在日常中收获被接纳的体验。

  算出来的发车时间

  包河区特教学校目前共有68名学生,他们来自各个社区,分布零散。除了个别重度残疾儿童居家上课,大多数孩子坚持正常走读。

  有的学生住得远,每天清晨7点不到就揣着温热的早餐出门,在拥挤的早高峰里倒两趟公交车,下车后还要沿着小路步行半小时,“遇上雨天,一老一小挤在一把伞下,看着令人心酸”。有的学生是爷爷伴读,爷爷不会开车,只能麻烦家住另一区的外公,每天绕大半个城区来接送。还有的学生要先坐40分钟地铁,再换乘电动车,“冬天遇上雨雪,电动车的雨棚挡不住斜飘的冷雨,小脸冻得通红”……

  “这么难,也没有家长放弃,甚至没有抱怨。”李阿是包河区特教学校的校长,每个上学日,他都会守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

  为了孩子交通的事,他和老师们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协调普通公交车加站,“可是,普通公交车班次固定,没法精准对接学生上学时间,而且加站也解决不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开通专线,无疑是最理想的方案,但李阿不好意思提,“公交运营需要成本,目前的情况压根儿不可能覆盖。另外学生家庭住址分散,专线线路设置也很难兼顾。”

  然而,这个“不好意思提”的方案,在包河区“星斗里”特殊教育党建联席会上被提出来了。

  冲着一句“孩子们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大圩镇政府为学校清空了一块闲置地,爱心企业主动参与建设,公交专线才有了停靠点。市公交公司派人实地体验家长的通勤路线,从便利角度选择地铁五号线花园大道站B口的花河路口作为首发地址,又在专线沿途设置了朝东郢、互联网产业园、大圩镇政府3个站点,最大限度方便家长就近乘车。包河区教体局还牵头制定了安全手册,指导学校做好日常接送。

  甚至连早上8点20分发车这个时间,都是大家集思广益算出来的。

  多数家庭从家到地铁口要20分钟,坐地铁到公交首发站要40分钟,8点20分发车,上学不用赶早。专线运行全程20分钟左右,孩子们8点40分左右到校,也不耽误早读。

  “当需求被看见、情绪被释放,这些家庭就不会感到孤独。”李阿的话里,满是欣慰。

  一个都不能少

  “风可以吹走一张纸,但吹不走一只蝴蝶,这是生命的力量。”包河区特教学校老师胡锦的教案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今年以来,她和其他两位老师定期前往该区的普通小学,对这里的特殊学生进行随班教育指导。此外,她还会为一些居家的特殊孩子提供“送教”服务。她会结合孩子的情况,以有趣的玩具和互动游戏帮助其建立规则意识,引导主动表达需求;耐心指导家长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在穿衣、吃饭、游戏等自然场景中渗透康复技巧。

  “只要能教会孩子学会扣好自己的纽扣、说一句完整的话、写出自己的名字,我就很满足。”胡锦把这种感受总结为“不带期待的爱”。但她也有自己的坚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都不能少’。”

  正是出于这种坚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系统今年牵头搭建起“星斗里”特殊教育党建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出台了类似特教老师“巡回指导专业帮扶”之类的暖心举措。

  在包河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艳看来,特殊孩子们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各自闪耀独特光芒,“星斗里”就是要将这些微光汇聚起来,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让孩子们在温暖呵护中成长,最终实现“微光成炬,汇聚星河”的美好愿景。

  温暖以不同的方式,汇聚到了一起——

  特教学校教室里,康复设备被反复调试到最适配的角度,教具是老师手工改造的防滑握笔、发声卡片,每一处细节都藏着“让每个孩子都能跟上”的用心。社区志愿者定期赶来,带着绘本、乐器和陪伴的热情,用耐心倾听表达,用笑容回应互动。爱心企业送来适配的学习用品,医护人员定期入校义诊,为孩子作康复评估、给家长作健康指导。还有家长彼此抱团取暖,分享育儿经验、互相打气鼓劲,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这些暖心举措和M509专线一样,用爱串联起每一个孩子,承载着特教工作者的坚守、社会公益的力量、家长们的期盼,稳稳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乐天茵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