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9月24日,我国宣布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这一目标充分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与信心。
夏应显介绍,我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可以概括为“1+3+3”的一揽子目标。其中,“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标,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标志着我国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降总量的重大跨越。”他说,据测算,我国到2035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比峰值下降绝对量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远超发达经济体历史同期水平,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
第一个“3”是延续提出的2030年3个量化特色指标,并进一步提高力度,包括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第二个“3”是新提出的3个定性指标,即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他说,到2035年,全国碳市场预计可覆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新能源汽车目标将进一步带动动力电池、先进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首次将气候适应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体现了我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的一贯理念。
他表示,这充分彰显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和全球视野,展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30日 02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