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疼痛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城高乡低’的结构性矛盾,基层医疗机构在专科医师、诊疗设备配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10月18日,“2025世界镇痛日暨中国镇痛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说。

  多位参会专家和各地基层医院医生表示,在基层,各种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癌性疼痛等慢性疼痛患者大量存在,疾病负担沉重,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着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面对大量的患者群体,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疼痛学科建设相对滞后,诊疗理念、诊疗能力、规范化水平等亟待提升。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说:“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区域诊疗能力均衡发展,是提升我国疼痛医学发展水平、保障基层患者获得同质规范诊疗的关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冯艺表示,传统认知中,癌痛由肿瘤压迫血管神经引起,实际该类疼痛在癌痛中占比不足一半,癌症治疗(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是引发疼痛及肌骨痛的重要成因(占比超50%);癌症患者也常常发生躯体与精神共病(焦虑、抑郁),晚期患者多器官受累且肿瘤转移,疼痛会随病情、治疗动态发生变化。

  冯艺分享了自己在一线诊疗工作中总结的“道法术”止痛框架,“道”即以患者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饮食、睡眠、活动等生活质量,重视宣教。“法”是遵循三阶梯镇痛治疗(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阶梯,分别对应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动态评估调整原则。“术”指优先无创治疗,尤其是触发点治疗,可以缓解大量被动体位导致的创伤,炎症、劳损、癌症衍生的肌肉、肌筋膜疼痛;理性使用阿片类药物(一类麻醉性镇痛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主要通过作用于大脑和脊髓来缓解中到重度疼痛——记者注),避免盲目加量,需联合用药应对重度疼痛患者容易出现的谵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终末期用镇静类药物,延长患者生存期且保障离世尊严。癌痛管理需多科室协同,而疼痛科在其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冯艺表示,同时也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角色,其在患者入院评估、宣教、术后随访及终末期家属安抚中不可或缺。

  “今天也有很多的县域医院院长和基层疼痛工作者到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熊东林表示,“首批20多家单位拟参与国家县域慢性疼痛管理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比例向基层倾斜。”

  熊东林认为,“这样很适宜中低收入地区医院的疼痛学科建设,二级医院疼痛科(麻醉疼痛诊疗中心)建设纳入了千县工程的重要任务——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的建设工作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有‘西学中’的一些培训名额,70%面向县级医疗机构,鼓励西医执业医师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考核合格后为民众提供中西医结合诊治。”

  熊东林解释道,中西并用、中西并重是基层疼痛诊疗核心的竞争力,西医的特色是在影像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治疗,体现快与精准;而中医的针灸,银质针、贴敷等一些技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两者融合,优势互补,一条路径既有效能,又解决了费用高的问题,符合基层“一针一药”的方案。他认为县医院疼痛科需要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径,疼痛科的诊疗要守住质量的底线,必须对照国家的疼痛科建设的标准。

  针对基层疼痛诊疗痛点,会上公布了4项措施:一是发布《针对慢性疼痛的客观量化评估体系》,该体系由中日友好医院与深圳南山医院联合研发,聚焦脑电信号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疼痛强度自动识别,获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支持,是全球首次落地的慢性疼痛客观评估技术。二是发布《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联合推出,呼吁公众关注疼痛,普及常见疼痛识别、缓解及就医知识。三是为《慢性疼痛管理网络建设项目》试点单位授牌,授牌对象以县域医院为主,旨在进一步夯实基层疼痛诊疗服务基础。四是发布《癌痛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指南(2025版)》,为基层疼痛诊疗提供多元科学依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怡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