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矿业领域对既深耕专业、又兼具领导力、创新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历经百余年积淀,已成为一所以能源资源特色立校、以学科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其化工学院和矿业学院立足矿业工程学科深厚根基,构建了“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维协同的育人体系,成为支撑矿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课内外深度融合:锻造行业引领力的坚实根基
学校构建“专业学习”与“领导力培养”并重的双轨计划,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双轮驱动模式,推动知识传授与能力锻造协同发展。该模式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较高,教学改革广受好评,实现了学生专业硬实力与行业引领力的同步跃升,为矿业领域输送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筑牢专业根基,打造坚实底座。核心课程体系聚焦能源资源开发、机械设备应用、电气控制技术、工艺设计优化、试验研究方法等关键领域,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引入“人工智能+”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虚拟仿真、智能分析等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持续优化能力评价机制,突破单一试卷考核,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能力展现。线上学习资源库不断丰富,智能督学系统与精准化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协同发力,为学生个性化成长铺设“智慧跑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夯实基础。
渗透领导力培养,塑造行业引领者。在课内,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融入对人格魅力、思想力、决断力、组织力、沟通力等核心领导能力的引导。增设国学礼仪等素养课程,涵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职业风范。在课外,通过精心设计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跨学科拓展训练、团队创新实验、项目式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团队毕业设计以及社团活动等多元载体,将领导力培养渗透至培养全周期。
校内外协同共育:构建创新实践力的培育生态
为弥合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鸿沟,学校构建起校内外深度协同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创新到工程应用的平滑过渡。这一体系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较高水平,入职矿业龙头企业的比例突破90%,成为行业争相聘用的对象。
校内平台是播撒科研创新火种的关键载体。学校彻底打破科研与教学的壁垒,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将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反哺本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校内多个交叉学科平台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共享,使学生能够在优越的实验环境中进行探索。独创性地实施“创新项目全员覆盖”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并配套实施“早进实验室、早进教师团队、早开展创新实践”的“三早”制度,让本科生提前浸润科研氛围。建成集“创新实践课程、双创项目、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于一体的创新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层次分明、体系完善的实践锻炼平台。
校外实践是锤炼工程实战能力的核心场域。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推动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产业前沿动态与技术难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与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将真实工程案例、行业标准与市场需求引入教学环节。与国家能源集团等矿业龙头企业共建的高水平实践基地,形成了可示范、可辐射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联合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实习在时间、空间、安全上的限制,拓展了实践维度。
国内外开放联动: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视野
学校以“在地国际化+全球流动”的双路径,构建多层次国际化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在全球矿业舞台上从容立足。
在地国际化,营造国际化学术生态。学校大力引进国际化师资,近三年引进15名海外优秀博士,聘请17名海外名师来校上课,全职引进2名海外教师,显著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开设15门双语和全英文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国际化学习需求;专门设置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展训练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沟通素养。积极与海外知名高校联盟合作,共同开发优质在线课程,打造不受时空限制的国际化学习平台;举办矿业国际学术会议和“一带一路”矿业主题夏令营,邀请国际学者与学生参与,有效开拓了师生的国际视野。
双向流动与联合培养,拓展全球发展平台。学校实施“国际矿业青年领袖计划”,每年选派60名本科生赴海外开展为期2周的实习,亲身体验国际矿业运作模式与文化环境。近三年,已选派13名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提升教师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教学能力。运行“2+2”、“2+3”联合培养项目,构建“学分互认-课程共享-师资互通”机制,保障了联合培养的质量与顺畅度。同时,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94名,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交融。
中国矿业大学以“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持续为国家输送兼具专业深度、实践力度与国际广度的矿业领军人才。在矿产资源开发智能化、国际化的征程上,学校将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教育创新赋能产业变革,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动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矿大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7日 06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