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光学事业发展进程中,王大珩是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名字。

  他是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倡导者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光学科技事业,以“忠诚祖国、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寻优勇进”的价值理念,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精神丰碑。

  作为扎根龙江沃土、深耕机电行业、聚焦理工特色的高等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始终将老校长身上的精神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坐标,在深入挖掘其时代意蕴的同时,系统推进“大珩”精神融入师生价值塑造全过程,力求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探索新时代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深悟“大珩”精神:科学家精神与育人使命同频共振

  四句“大珩”精神箴言,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大珩”精神与新时代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形成了价值共振,具有特殊时代价值。

  “忠诚祖国”核心是家国情怀,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同频,是将个体价值坐标锚定于国家战略需求的价值选择。王大珩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归国,牵头创建中国第一个光学研究机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而爱国是立德的首要准则。“大珩”精神中的“忠诚祖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感知、可学习的实践样本——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具体行动。

  “献身科学”核心是科学家精神,体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严谨治学的态度。王大珩从主导研制我国首台电子显微镜,到推动“863”计划立项,展现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坚守,诠释了科学研究的专注与敬畏。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执着、坚韧的科学精神。“大珩”精神中的“献身科学”,正是科学素养的极致体现。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构建以学术诚信为基石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强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教师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定力,是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淡泊名利”核心是人格境界,是对学术研究功利化的反思。王大珩将个人荣誉让渡集体、科研成果回馈社会的价值实践,展现了不为外物所累,只为科学而来的纯粹。当前,教育领域部分高校忽略了教育对学生个体及社会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部分学生的功利化选课、凑科研项目数量的现象,忽视了自身精神成长。“大珩”精神中的“淡泊名利”,引导师生回归求知本真,涵养潜心向学的学术品格,在浮躁与诱惑交织的现实中坚守学术初心,修炼高尚人格与责任担当。

  “寻优勇进”核心是创新勇气,彰显了敢于突破的进取精神。王大珩晚年仍保持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推动我国光学事业不断迈向高端,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永不止步的探索追求。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大珩”精神中的“寻优勇进”,为学生创新实践注入了动力。

  践行“大珩”精神:为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注入动能

  “大珩”精神既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时代命题的回应,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价值引领。以“大珩”精神为引领,学校把家国情怀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科研攻关中不断锤炼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以“忠诚祖国”立心,锚定育人与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始终继承和弘扬“大珩”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铸魂育人工程,以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等形式,锚定学生家国情怀与专业使命深度融合,使科技报国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学生具体的专业使命。同时,始终坚持以“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责任教育,依托专业优势,构建“思政+”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与课程教学全过程。

  以“献身科学”赋能,夯实办学与成长的核心根基。“献身科学”是“大珩”精神的底色,也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支撑。学校注重将思政教育嵌入理工科知识体系,探索思政育人与科创实践深度嵌合,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党团干部,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科创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赋能,让学生知识储备转化为创新能力,构建“双循环”机制,实现双提升的良性互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淡泊名利”铸魂,涵养校风与品格的清正底色。王大珩一生低调谦逊,始终以普通科研工作者自居,用不为名利遮望眼的豁达诠释了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学校重视构建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淡泊名利、廉洁从教作为教师行为准则,让潜心育人成为校园主流价值。通过“五四表彰”“十佳毕业生”“研究生科技先进个人”等优秀学子选树,用朋辈事迹感染、带动更多学子,在知行统一中涵养专业精神。

  以“寻优勇进”聚力,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热情。“寻优勇进”是“大珩”精神的动力,也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生突破自我的内在要求。学校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激励师生紧盯科技前沿,将“挑战杯”赛事列入年学校度重点工作,构建起“院赛-校赛-省赛选拔-国赛擂台”四级竞赛体系,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鼓励学生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将知识储备转化为创新能力。

  传承“大珩”精神:以文化浸润与实践创新筑牢育人根基

  与文科高校以理论浸润为核心的思政育人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理工类高校学生群体因学科特质呈现出显著的实践认知偏好与探索性思维特征。

  这种认知模式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理工类高校思政教育须构建价值引领与专业实践深度耦合的育人范式,“大珩”精神成为实现这一范式转换的核心要素。

  以“大珩”精神为内核厚植精神根基。哈尔滨理工大学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双轮驱动体系。通过设立“珩星”志愿服务队、“大珩”宣讲团,开展“珩星”科技节等举措,推动精神传承具象化、实践化。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基层服务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使命担当。学校着力构建以突出价值引领、传承“大珩”精神、彰显理工特色、满足成长需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育人格局,形成了“日常+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学校以王大珩爱国奉献精神和科研精神为主线,打造了原创话剧——《永“珩”不灭的光》,将历史成就、理工先贤转化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

  以“创新实践”激活精神时代价值。通过“大珩”精神的持续浸润与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哈尔滨理工大学将思政教育嵌入科研训练、项目攻关与社会服务全过程,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现实命题中践行科学报国理想。通过搭建多层次科创实践平台,将“大珩精神”融入科创项目、竞赛挑战与成果转化全过程。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赴企业一线技术攻坚中锤炼意志品质,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中提升责任意识,真正实现从知识学习到价值内化的跃升。

  以实践为载体,发挥理工科特色专业优势,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基层一线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年来,平均每年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00余支,1万余人次深入企业、基层一线,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让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将“大珩”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赵水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