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展厅入口的大门形装置的两个镂空门柱里,囤放着干玉米粒、麦粒和带壳稻粒。这处带有巧思的设计,诉说着这所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起源地的高等院校,如何从“泥土”中走来。

  今年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10月21日,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超28万观众通过直播,了解该校师生120年间扎根泥土、“担起天下保暖与安康”的故事。

  展柜中,制作于1902年和1905年的藻类标本,将观众带回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建立的时代,它们是农科大学初创时期教学实践的见证。镌刻着“农科大学”的石碑复制件,无声诉说着筚路蓝缕的开启。1913年,农科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农业人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农大的历史,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1921年年初,在李大钊、邓中夏指导下,该校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1924年年初,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成为北京高校中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农大支部不仅开展学生运动,还深入京郊农村,在大瓦窑村帮助村民建立了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进步学生组成“农业革新社”,创办《新农》杂志,刊发的既有《害虫与益虫》这类农业科普文章,也有《中国农民的痛苦》《兵灾与农民团结》这类思想启蒙文章,体现了农大人“促人民之觉悟”“谋农业之改进”的早期探索。

  1923年,时任校长章士钊提出“农村立国”,明确将“教授”“试验”“推广”作为学校三大任务,奠定了现代大学职能的雏形。抗战西迁、颠沛流离之时,汇集多校精英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后并入中国农业大学),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这个60人的团队,后来走出了14位新中国的院士。来自延安的华北大学农学院(后并入中国农业大学),带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其师生在陕甘宁边区的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南泥湾,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立下功劳,展现了知识服务人民的直接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农大人瞄准国家所急,通过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丰富百姓餐桌,让人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20世纪60年代,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农大教授蔡旭培育的“农大139”等冬小麦良种,从1957到1970年间陆续推广,成为华北北部冬麦区主要推广良种,为北京及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作出突出贡献;以石元春、辛德惠等人为代表的农大师生,从1973年起扎根河北曲周,成功将千年盐碱滩改造成高产良田,推动了黄淮海平原治理,该成果被誉为“农业科技界的两弹一星”……

  新时期,农大人将论文写进祖国泥土里的传统仍在继续。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开创的“科技小院”模式,将研究生派驻农业生产一线,该模式荣获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从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至今,已有200多个科技小院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从晚清救亡图存中的蹒跚起步,到抗战烽火中的弦歌不辍,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开拓奋进,直至新时代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教民稼穑”的初心坚守史,也是一代代农大人“解民生”的实践录。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