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烟台南山学院聚焦“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立足当地企业产业链优势,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深化科研教学改革,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了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立足区域产业特点,深入调研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差异化、侧重化布局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依托南山铝业、纺织、化工、健康等产业链,灵活设置学科专业方向。2022年以来陆续增设数字经济、精细化工等7个本科专业,现有的60个本科专业80%以上与山东省“十强”产业紧密相关。聚焦9个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重点专业群,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实现多专业交叉融合,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形成雁阵式重点建设布局。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率高且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企业研发创新的骨干力量。
二是完善评价机制,激发青年人才活力。招聘引进人才打破传统的学历、职称限制,注重考察应聘者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和教学能力,将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纳入人才政策支持范围,执行本地人才引进相关待遇。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开发专题课程,大胆起用优秀青年教师站上主体班讲台,积极推荐参加教学比赛、课程评优和理论宣讲,为其提供锻炼、展示和出彩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流程,将宝贵的实践经验融入日常教学,提升创新创业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校与南山控股联合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鼓励青年教师下车间,建立一支既熟悉企业生产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纺织与服装学院“产教融合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团队”成功获批山东省教育厅第三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全面推动课堂革命,积极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形态,广泛引入探究式、项目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单向的知识传授课堂转变为激发思考、碰撞观点、启迪智慧的互动学习空间。同时,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理论宣讲等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能力、展示自我、获得认可的多样化平台。
学校还大力引入企业资源,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兼职,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担任创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将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成功案例和现实问题融入课堂,有效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学校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强化企业主导的校企科研合作,让企业当“出题人”“阅卷人”,学校努力当好“答题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研发在各个领域遇到的技术难题,切实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学校不断加强科研组织,深化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对接。牵头完成的《航空用大规格超高强铝合金型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和参与的《绿色再生高端铝合金产业化成套技术装备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牵头完成的《基于工业大数据的航空铝板带材生产过程智能协同控制及优化研究》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功能性纤维与纺织品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在高性能纤维、功能纺织品、智能检测技术三个方向实现技术突破,“毛精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智能纺纱技术、产品设计和质量预测及绿色染整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学校依托南山控股科技资源共享,着力校企一体化建设,实现内部资源共同使用、应用型科研团队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共同申报、科技成果共同享有,全力打造区域高水平研究机构。
(信息来源:烟台南山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1日 07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