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才?卓越工程师标准是什么?”

  9月27日,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现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答案就在他下一个问题里:“中国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标准?”

  从过去的“跟随”,到如今“拿出中国标准”的历史性转变;从加入《华盛顿协议》,到培养出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工程师,中国工程教育走过了艰辛而卓越的历程。

  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时,不仅填补了全球工程人才认证体系的关键空白,构建了高层次人才互认新基准,更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首次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正如王树国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的那样,“我们已不再是跟随者”。

  技术走出去,就需要人才也走出去

  “推动标准的共研、共建和共享,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培养大批卓越工程人才!”会议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作为联合体的秘书处单位和首届理事长单位,组织制定7项培养工作指南,不断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从“样板间”走向“高质量”。

  尽管在此之前,国际工程联盟已建立了从工程技术员到工程学士的3个工程教育互认协议,但研究生层次一直缺乏国际统一标准。“相关合作将为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应对未来挑战、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国际互认的标准框架支持。”王树国说。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不仅与国际工程联盟保持合作,还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达成了《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的联合共识》。该共识明确将“产教融合”与“质量持续改进”作为核心原则,并提出建立联合工作组、举办高端论坛及培训项目等具体举措。

  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内,目前,全国已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招收2万多名工程硕博士,建成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并成立了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汇聚了50余家校企的强大力量。在会议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6所中国高校,分别与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签约,将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开展密切合作。

  用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的话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铁技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技术输出和国际合作,中国工程正在“走出去”。

  “工程走出去,技术当然也走出去了;技术走出去,就需要人才也走出去。”余祖俊说。

  据余祖俊介绍,北京交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外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域持续深耕,为“一带一路”培养了大量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化和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在交通、新能源、电力体系等方面,都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我们采用双导师、双课程、双体系建设,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面向企业真实需求,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余祖俊说。

  在“走出去”这方面,微观层面的实践案例也在不断涌现。今年6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的首届工程硕博士共83名学子顺利毕业,其中93.1%的毕业生选择在关键领域企业就业,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据赵长禄介绍,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将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认证标准的交流互鉴,共同促进全球工程教育合作与发展。“多措并举促进工程师提升职业能力,推动国际流动、世界认可,助力新兴前沿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共同促进工程人才成长发展和工程科技创新突破。”赵长禄说。

  中南大学副校长郭学益提到,自2019年起,中南大学已招收5期学生,共培养280多名学生,其中已毕业学生51人,表现优秀。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选拔、指导和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毕业后前往印度尼西亚的中方企业工作。未来,依托中国-印尼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南大学还计划与万隆理工学院合作,培养更多印尼籍卓越工程师,“进一步发挥中国教育和学科优势,持续服务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发展”。

  这些扎实的顶层设计与大规模实践,为此次国际互认协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拿出中国标准、融入世界工程教育体系的时候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未来产业需求对工程师提出更高要求。赵长禄在会上介绍了正在研究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认证标准》。他讲到,该标准是提升教育质量、引领变革的重要保障,对其制定的全过程,要“坚持特色发展,推动工程教育体系融合互认;坚持包容并蓄,全面保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衔接贯通,促进工程师接续培养与职业发展”。

  郭学益认为,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严苛。“教育科技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撑,需培养基础扎实、理论深厚且工程实践能力出众的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支撑世界未来产业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郭学益告诉记者,目前,中南大学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跨国多层次人才培养。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则提到,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全球产业对具备研发能力、系统思维和领导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需求迫切。拟构建的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旨在为这类人才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应对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等系统性挑战。

  而研究生教育在生源、培养模式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新的协议框架将充分考虑差异性,尊重并包容多样性,“确保不同背景的高质量人才都能获得公正评价和国际认可,以此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交流”。

  “中国需要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标准,并让世界接受。中国的标准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同时符合国际认证要求。这是一个比国际标准更高的要求,因为需要同时满足国内和国际的标准。”王树国说。

  据介绍,协议签署后,中国的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将更易实现国际互认,极大简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在全球执业、科研和服务程序,为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人才支撑。

  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看来,要想满足企业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应当大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站位高远的技术“战略家”,能持续改革创新、自带发动机的跨界“创新家”,能持续创造价值、担当奋进的工程“实干家”。

  宋海良所阐述的3个“家”的特质,正在中交集团的全球实践中得到淬炼与验证。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跨国公司,中交在境外158个国家布局了实质业务。在此过程中,他们与内罗毕大学等海外高校签署产学研协议,并在新加坡、肯尼亚等关键区域建设了6个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联动机制。

  这些遍布全球的育人网络,旨在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与实战能力的工程师,也为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和应用场景。

  “我们希望把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人才培养,融入国际公共教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的工程人才和世界教育人才融为一体。”王树国说,“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和工程技术发展得很好,人才层出不穷,真的到了该规范、拿出中国标准,并融入世界工程教育体系的时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