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河洛文明滋养下的河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因应国家工业布局而生、伴随改革开放而兴的省属骨干高校。作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深厚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基因,为其在新时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土壤。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河南科技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塑人才培养流程、激发办学活力的核心引擎,通过卓有成效的“融通”与“赋能”,开辟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之路。
打破壁垒:以“融通”理念重塑育人生态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校企壁垒以及教学与实践的壁垒。河南科技大学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改革的起点便是确立“融通”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育人生态。
学校的“融通”实践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融通。学校果断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2学分的必修通识课程,并大力推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使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其次是培养过程的融通。学校创新性地设计了“按专业类培养、按专业分流培养、按能力分类培养”的三阶段培养路径,并制定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方案,确保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个性化发展环环相扣。最终实现资源平台的融通。学校着力打通校内实验平台、科研设施与校外产业资源、社会资本的联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无边界”的学习与实践空间。这种多方位的“融通”,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机制创新:“四元协同”汇聚育人合力
理念的“融通”需要机制的保障。河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于构建了高效务实的“四元协同”育人机制,即校部、校院、校校、校地四方联动,汇聚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强大合力。
在校部协同层面,依托省部共建优势,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科技强军使命感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在校院协同层面,推动各学院与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接,将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育能够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后备力量;在校校协同层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通过学分互认、师资共享、合作研究等方式,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在校地协同层面,紧密对接河南省及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精准培养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先锋。
平台赋能:“五维递进”锤炼实战能力
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在实战中练就。河南科技大学精心构建了“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五维递进的实践平台体系,为怀揣梦想的学子提供阶梯式的成长赋能。
开放实验室作为基础层,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重在激发探究兴趣、训练基本科研规范,播下创新的种子;创新平台则承接有进一步研究意愿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培育创新“金点子”;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为那些将创意转化为创业项目的团队提供实体空间、导师辅导、资金对接等全方位支持,完成从“想法”到“原型”的跨越;大学科技园作为最高层级,扮演着“加速器”的角色,为较为成熟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市场化的孵化服务,助力其走向社会。
这五个层次平台并非孤立,而是通过“实践+训练+竞赛”的三级循环机制紧密联动。学生从基础实验入手,可申请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而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能力提升链条,确保了不同兴趣、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舞台,实现个性化成长。
成效卓著:创新创业沃土结出硕果
系统的设计、协同的机制与坚实的平台,共同催生了河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累累硕果,生动诠释了“赋能”的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已获批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13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更具说服力的是学生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的表现: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134项,近三年在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809项,获奖学生达1.3万余人次。这不仅体现了学生过硬的专业素养,更展现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学校以全国高校第17名的优异成绩刷新历史纪录。本届赛事我校共斩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9项,其中高教主赛道首次实现双金突破,获奖总数与质量居河南省高校首位。在产业命题赛道中,我校同样表现亮眼,摘得5项大奖,充分彰显创新创业育人成效。
学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近三年,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327篇,授权专利261件,在全国地方高校中表现突出。累计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89项,参与学生26365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团队,是创意火花变为现实应用的喜悦,是创新创业精神在校园内的蔚然成风。
河南科技大学的实践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深层次的“融通”与有效的“赋能”。通过打破壁垒、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学校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学生内心的创新之火,赋予了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自信与能力。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改革,让创新创业的基因更深地融入血脉,为强国建设输送更多卓越人才。
(信息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