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拆弹24小时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黄晓颖 记者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5日 05版)
一枚炸弹在中国香港北角的夜晚中缓慢燃烧,很少有人听到它的声响。
通常,傍晚是香港滨海街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太古小学的孩子纷纷离校,港岛东中心的白领踩着高跟鞋离开这栋308米高的大厦涌入地铁站,英皇道上的叮叮车站台挤满张望的乘客。夜幕即将降临,德兴烧味饭店的厨师等来了饥肠辘辘的食客,忙得没空抬起头。离店一公里左右,维多利亚港的灯光已经亮起。
9月19日这天是周五,人们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台风米娜的轨迹,没想到更早到达的是炸弹的消息。
这天12点左右,滨海街和英皇道转角工地上的工人正和往常一样工作,地基已经挖到了10米深,一个黑色可疑大型物件给他们的计划强制按下暂停键。警察很快到场,这是一枚二战时期遗留的美军空投弹,长约1.5米,重达454公斤,炸药性能良好。若是爆炸,方圆30米内的大楼将会严重受损,数百米以内的玻璃将被震坏。
它的周围满是20层以上的住宅楼,隔壁的太古商圈,过去是炼糖厂和船坞、生产过可口可乐,现在则是众多香港甲级写字楼聚集地,摩根大通租下了港岛东中心的11楼,德勤、爱立信和香奈儿也在此设有办事处。这枚炸弹距离《变形金刚4》中的怪兽大厦也只有200米。
午后,不少近处的人开始收到撤离的消息。一位记者住在不远处,当时人在公司,只能不停和街坊邻里讨论联系。
下午的时间里,除了初步疏散居民,警方忙着搞清炸弹的身世和状态。这里不是港片场景,没有拆弹专家面对炸弹倒计时,飞速思考到底是剪蓝线还是红线。现实中的城市拆弹,不是“剪根线”那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大工程,既要守住拆弹人员的安全,更要护住周边市民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周全。
新闻发布会在晚上7点半召开,比原定计划晚了3个小时,一位记者觉得,“情况比想象中复杂”。香港警方过去11年已有7次处理同类二战美军空投弹的经验,最多时曾疏散近万名居民。此次疏散人员虽然不算多,但是难度和挑战都更大——过去疏散的多是写字楼、商铺里机动性强的人群,而此次涉及的住宅中有不少长者与病人,需要更细致的照顾与护理。
从发言人的字句里,人们获悉炸弹的威力和不稳定性,因此,它不会被移动,而是被原地拆除;它也不会被引爆,而是用火燃尽炸药。拆弹专家告诉人们,即使是原地用火烧毁它,仍存在一定威胁,他们会在炸弹附近安置沙包和水沙包以降低温度。消防处的工作人员补充的则是最坏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18栋大厦,1900户约6000名居民需要在当晚11点前撤离。
撤离的时间只有不到4个小时。“榜上有名”的居民收拾细软准备离开,不少老幼均需在20层以上的电梯楼上下,天下着雨,四周都是人们乘着夜色离开的脚步声。
警方在场确认信息和登记,消防员在场戒备,医疗队在场候命,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关爱队也在帮忙维持秩序,并接送居民到附近的社区中心住宿。东区35队关爱队全数出动,湾仔区关爱队还跨区前来支援。
香港民政总署共开设了19个临时庇护中心,并安排旅游大巴接送有需要的居民入住,为他们提供床铺和饮食。附近的社区食堂也一同为入住居民提供餐食。
起初,有居民心存犹豫,担心离开后,家中“毛孩子”无人照顾,民政总署破例允许宠物一同入住临时庇护中心,并为它们提供独立休息处。一对情侣带着两只猫和两只狗前往铜锣湾社区食堂留宿,有人拍到,一条纯白色的小狗,竖着耳朵坐在撤离大巴上,向窗外张望。
蹲守现场的记者看到,周围大厦的万家灯火一盏盏暗去。到了夜晚11点,警方开始入户敲门清场,过了半小时,记者们也被提示散去。
为配合拆弹行动,香港运输署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24小时运作。滨海街附近部分线路暂时封闭,多条巴士路线改道,部分电车路段暂停服务,运输署当晚发布最新交通消息,呼吁市民提早计划行程。靠近工地的人行天桥出口也封闭了,有居民不知道怎么绕路,在天桥上听警察解释。
不过,总有些人的消息姗姗来迟。一位上夜班的市民下班后乘坐巴士时,中途才发现道路被封。他下车后冒雨换乘地铁,“狼狽啲囉,鞋都濕埋(就是狼狈了点呗,连鞋子都湿透了——记者注)”。
9月20日凌晨2点,警方正式开始拆弹。11时48分,大约10个小时后,火药烧完了,炸弹被拆除。当天下午,现场解封、道路重开,撤离的居民陆续返回。警方从接报到拆弹完成,用了不到24个小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事后称,此次成功化解危机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迅速响应以及紧密协作,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协助和香港市民的充分理解、积极配合。
9月19日,一位居民告诉媒体,发现炸弹后,她很快收到消息,当晚便撤离到社区中心,那时她还不清楚第二天晚上能否回家。第二天中午刚过,她就接到了可以回家的消息。这天傍晚,18栋大厦的灯光再次一盏盏亮起。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黄晓颖 记者 杨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5日 05版
一枚炸弹在中国香港北角的夜晚中缓慢燃烧,很少有人听到它的声响。
通常,傍晚是香港滨海街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太古小学的孩子纷纷离校,港岛东中心的白领踩着高跟鞋离开这栋308米高的大厦涌入地铁站,英皇道上的叮叮车站台挤满张望的乘客。夜幕即将降临,德兴烧味饭店的厨师等来了饥肠辘辘的食客,忙得没空抬起头。离店一公里左右,维多利亚港的灯光已经亮起。
9月19日这天是周五,人们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台风米娜的轨迹,没想到更早到达的是炸弹的消息。
这天12点左右,滨海街和英皇道转角工地上的工人正和往常一样工作,地基已经挖到了10米深,一个黑色可疑大型物件给他们的计划强制按下暂停键。警察很快到场,这是一枚二战时期遗留的美军空投弹,长约1.5米,重达454公斤,炸药性能良好。若是爆炸,方圆30米内的大楼将会严重受损,数百米以内的玻璃将被震坏。
它的周围满是20层以上的住宅楼,隔壁的太古商圈,过去是炼糖厂和船坞、生产过可口可乐,现在则是众多香港甲级写字楼聚集地,摩根大通租下了港岛东中心的11楼,德勤、爱立信和香奈儿也在此设有办事处。这枚炸弹距离《变形金刚4》中的怪兽大厦也只有200米。
午后,不少近处的人开始收到撤离的消息。一位记者住在不远处,当时人在公司,只能不停和街坊邻里讨论联系。
下午的时间里,除了初步疏散居民,警方忙着搞清炸弹的身世和状态。这里不是港片场景,没有拆弹专家面对炸弹倒计时,飞速思考到底是剪蓝线还是红线。现实中的城市拆弹,不是“剪根线”那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大工程,既要守住拆弹人员的安全,更要护住周边市民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周全。
新闻发布会在晚上7点半召开,比原定计划晚了3个小时,一位记者觉得,“情况比想象中复杂”。香港警方过去11年已有7次处理同类二战美军空投弹的经验,最多时曾疏散近万名居民。此次疏散人员虽然不算多,但是难度和挑战都更大——过去疏散的多是写字楼、商铺里机动性强的人群,而此次涉及的住宅中有不少长者与病人,需要更细致的照顾与护理。
从发言人的字句里,人们获悉炸弹的威力和不稳定性,因此,它不会被移动,而是被原地拆除;它也不会被引爆,而是用火燃尽炸药。拆弹专家告诉人们,即使是原地用火烧毁它,仍存在一定威胁,他们会在炸弹附近安置沙包和水沙包以降低温度。消防处的工作人员补充的则是最坏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18栋大厦,1900户约6000名居民需要在当晚11点前撤离。
撤离的时间只有不到4个小时。“榜上有名”的居民收拾细软准备离开,不少老幼均需在20层以上的电梯楼上下,天下着雨,四周都是人们乘着夜色离开的脚步声。
警方在场确认信息和登记,消防员在场戒备,医疗队在场候命,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关爱队也在帮忙维持秩序,并接送居民到附近的社区中心住宿。东区35队关爱队全数出动,湾仔区关爱队还跨区前来支援。
香港民政总署共开设了19个临时庇护中心,并安排旅游大巴接送有需要的居民入住,为他们提供床铺和饮食。附近的社区食堂也一同为入住居民提供餐食。
起初,有居民心存犹豫,担心离开后,家中“毛孩子”无人照顾,民政总署破例允许宠物一同入住临时庇护中心,并为它们提供独立休息处。一对情侣带着两只猫和两只狗前往铜锣湾社区食堂留宿,有人拍到,一条纯白色的小狗,竖着耳朵坐在撤离大巴上,向窗外张望。
蹲守现场的记者看到,周围大厦的万家灯火一盏盏暗去。到了夜晚11点,警方开始入户敲门清场,过了半小时,记者们也被提示散去。
为配合拆弹行动,香港运输署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24小时运作。滨海街附近部分线路暂时封闭,多条巴士路线改道,部分电车路段暂停服务,运输署当晚发布最新交通消息,呼吁市民提早计划行程。靠近工地的人行天桥出口也封闭了,有居民不知道怎么绕路,在天桥上听警察解释。
不过,总有些人的消息姗姗来迟。一位上夜班的市民下班后乘坐巴士时,中途才发现道路被封。他下车后冒雨换乘地铁,“狼狽啲囉,鞋都濕埋(就是狼狈了点呗,连鞋子都湿透了——记者注)”。
9月20日凌晨2点,警方正式开始拆弹。11时48分,大约10个小时后,火药烧完了,炸弹被拆除。当天下午,现场解封、道路重开,撤离的居民陆续返回。警方从接报到拆弹完成,用了不到24个小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事后称,此次成功化解危机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迅速响应以及紧密协作,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协助和香港市民的充分理解、积极配合。
9月19日,一位居民告诉媒体,发现炸弹后,她很快收到消息,当晚便撤离到社区中心,那时她还不清楚第二天晚上能否回家。第二天中午刚过,她就接到了可以回家的消息。这天傍晚,18栋大厦的灯光再次一盏盏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