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破晓前的薄雾中,随着美国斡旋的停火协议逐渐生效,一队白色的联合国救护车蜿蜒驶向满目疮痍的加沙北部。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这些车辆不仅载有医疗物资,还载着47名巴勒斯坦人的遗体,他们是在以色列9月的最后一次攻势期间被匆忙埋葬在集体墓穴中的。其中有一名12岁的男孩,他瘦小的身躯裹着一块破旧的祈祷毯,死因是来自以色列空袭的一块弹片,那次空袭摧毁了一所被用作避难所的学校。

  男孩的母亲法蒂玛·胡塞尼在一个检查站等待着,她的脸上刻满了幸存者的空洞、疲惫。“他们说战争结束了。”她对着一群救援人员低声说道:“但看看我们,我们还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胡塞尼的话被一段模糊的视频记录下来,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成为过去两年来这场血腥冲突的鲜明象征。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袭击造成1195人死亡、251人被劫持,引发的冲突已夺走逾6.7万名巴勒斯坦人的生命。

  艰难的和平是在持续不断的悲剧背景下到来的。加沙,这个曾经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带,如今已成为一片绝望的死城。卫星图像显示,该地区80%的建筑物被毁,735次对医院、学校和供水设施的袭击使大部分地区变得无法居住。据人权观察组织称,一场“人为饥荒”正笼罩着加沙地带,那里占居民总数九成的190万名巴勒斯坦人,至少流离失所过一次,许多人多次流离失所。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行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谴责。多个西方国家近期承认巴勒斯坦国,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遭大规模退场抗议。联合国认定以色列在加沙犯下种族灭绝罪。国际刑事法院7月对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发出逮捕令,指控其犯有战争罪,包括将饥饿作为武器。就连英国和法国这样的盟友也暂停了对以武器销售,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有罪不罚是要付出代价的”。全球各地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以色列将这场战争辩护为生存之战。9月26日,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发表强硬讲话,透露西方领导人私下感谢以色列情报部门挫败恐袭阴谋,并引用德国总理的话:“以色列正在替我们所有人做脏活。”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等批评者,则痛斥这场战争的道德代价:“我们成了自己故事中的反派。”

  两年的血腥冲突不仅给这片土地留下了创伤,还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其影响将延续数代。以色列在外交上陷入危险的孤立境地,但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凭借260亿美元的美国援助,以色列对加沙、约旦河西岸、黎巴嫩、叙利亚和也门发动了3.5万次空袭,对自己眼中的威胁“犁庭扫穴”。哈马斯的地道被炸毁,其领导层被消灭,其中包括9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一次突袭。黎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在空袭中丧生,该组织被迫接受停火并北撤;在叙利亚,阿萨德政权2024年12月垮台后,以色列在戈兰高地夺取了235平方公里的缓冲区。今年6月的“崛起雄狮行动”,则重创了伊朗导弹系统,并消灭了关键的核科学家。

  10月11日,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议会展示了一张“机遇地图”,勾勒出一幅他眼中的“理想化愿景”:以色列在叙利亚南部设有前哨,在黎巴嫩边境实现非军事化。

  然而,这种霸权地位代价高昂:《亚伯拉罕协议》岌岌可危,与沙特的关系正常化进程因巴勒斯坦建国问题陷入停滞。海湾国家曾热衷于与以色列达成技术与安全协议,如今却将以色列的行动视为“霸权扩张”,并发出隐晦的经济报复威胁。

  当然,在幕后,现实主义依然存在。美国中央司令部泄露的文件显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在加深:沙特雷达协助以方拦截伊朗无人机;约旦战机击落胡塞武装发射的导弹;阿联酋通过峰会共享伊朗核情报。

  冲突的余波,波及了更远的地方。在正常化协议下一度沉寂的巴勒斯坦团结运动再度兴起,迫使约旦和埃及在对以关系正常化问题上让步。卡塔尔通过收留哈马斯并承诺提供18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巩固了其在外交领域的影响力。以色列社会也饱受创伤:战争疲劳导致暴力抗议频发,民调显示64%的以色列人希望内塔尼亚胡下台。

  两年过去了,这场冲突暂时以和平的低语告终。但当法蒂玛·胡塞尼抱着儿子的遗体时,人们的疑问依然萦绕心头:这片饱受战火折磨的土地,能否从灰烬中重生?

  救护车呼啸而过,运送的不仅是死者,还有整个世界对答案的渴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袁野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