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教育成为大中小学关注的热门课题。“当前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红色资源碎片化、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学生难以系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涵,传统研学常沦为景点打卡。”保定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教研室副主任苏畅解释说。

  近年来,该校教育学院将晋察冀红色景点资源与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深度融合,结合知识图谱赋能红色研学,创新探索“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的新路径。

  知识图谱就是把零散的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从整体上理解知识脉络。保定理工学院副校长高宝嘉将其形象地称为“可视化的知识地图”,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更能增强教学互动性,让知识从“静态存储”变为“动态流转”。

  2024年4月,教育学院组织小学教育专业多批学生前往西柏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此次研学以“燕赵红色文学”特色教育IP为核心,借助“红色研学知识图谱+学习通”的融合模式,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

  活动前,师生依托知识图谱梳理出西柏坡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联脉络,标注出《白毛女》的创作背景、革命文艺的“动员使命”;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通扫码即可调取对应知识点的文字解析、历史影像,还能在图谱中随时补充分享自己的研学感悟与发现。

  小学教育2306班学生何招博说:“以前来西柏坡只知道看旧址、听讲解,这次跟着知识图谱梳理文学与历史的联系,才真正明白《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革命情怀从何而来,这种‘带着问题研学、拿着图谱探索’的方式,比单纯记笔记深刻多了。”

  小学教育2401班学生孔令喻说:“我在知识图谱里补充了自己拍摄的西柏坡纪念馆展品照片和感悟,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分享,感觉红色故事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和我们互动、让我们共同丰富的‘活历史’。”

  保定理工学院还在此基础上深挖河北地域红色资源,打造燕赵红色文学特色教育IP。在课程思政上,该校首创的“红色研学知识图谱+学习通全场景工具”融合方案,绘制覆盖了西柏坡、留法勤工俭学、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等30余个红色景区的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不仅被应用在了课程思政课上,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中,该院正以知识图谱撬动教育模式变革。

  “化繁为简、师生共创”是学校在知识图谱应用中的创新内核。教育学院教师姜萌萌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介绍,学院依托智能教学平台,构建起包含“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教学策略”等核心概念的知识图谱网络,成功推动混合式教学向智能化转型。这种模式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新方式,开创了教学评价数字化新路径。

  “将知识图谱从专业技术工具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帮手’,让非计算机专业师生也能轻松驾驭,不仅打破了‘教师建、学生用’的单向模式,更带来了学生案例分析能力显著提升的成效。”姜萌萌说。

  以技术赋能教学、数据驱动育人为核心,构建一站式智慧教育生态。在学校很多老师看来,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打造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突破口。要慎防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在智慧课堂建设中坚持简单好用,解决真问题——比如用AI批改客观题节省教师80%的批改时间,用大数据分析、提前预警有挂科风险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还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开放机械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供土木专业使用等。

  如何让智慧教育真正“服务于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永立说:“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抽象理论难讲解、SQL实操反馈延迟、主观题批改负担重等痛点,学院构建了‘智教·慧学·精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大幅降低了教育成本,更为资源受限院校提供了‘平台+插件’的可复制技术路径。”

  在保定理工学院执行董事长王美新看来,数字浪潮下,学校要持续培养具备高度AI素养的师生,通过智慧教育的深化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黄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蕴聪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