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生态与农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农科2.0”建设号召,以服务川西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为己任,立足区域实际,聚焦涉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等多措并举,探索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涉农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川西高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持续注入了人才动力。

  聚焦区域行业需求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生态与农学院紧扣川西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在深度调研招生、育人、就业全过程的基础上,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参与协同设计,全面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院以“培育川西高原农牧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结构、高校自身特征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需求导向——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与持续改进机制,全力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实习与就业“三向衔接”。

  近三年,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3%以上,考研升学率达30%以上,申报立项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获奖200余人次。

  打造高原特色课程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学院以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高原农牧产业为导向,推动涉农专业转型升级。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携手参与课程体系的顶层规划,通过整合多学科专业的基础平台,将涉农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以点带面,系统挖掘区域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三大课程模块:产教协同课程模块、实践驱动项目式课程模块、交叉创新课程模块,结合川西高原特色农牧产业重点建设《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涉藏地区特色动物养殖与常见病诊治》《川西高原特色动物保护》等系列课程,着力培养交叉复合型紧缺人才。

  通过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学院进一步推进涉农专业与一线单位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深度对接,形成了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产教融合课程新体系;通过与地方农牧科研单位、企业联合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将课堂从校内搬到高原农牧业生产一线,为师生深入了解川西高原农牧业、服务区域发展奠定了“下得去”的坚实基础。

  搭建阶梯式实践平台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学院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点入手,邀请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涉农专业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将农牧业相关行业新技术、新规范、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培养纳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联动搭建阶梯式的公共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

  同时,学院全力打造多元协同、跨界融合的大师资队伍。依托省级、校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的需要,对教师进行细分和重构,鼓励教师通过外出学习、调研、顶岗实践、培训等形式,积极了解川西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行业动态及人才需求,实现师资队伍的“双向聘用”“双向流动”“双向培养”,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角色的有机对接,形成校校、校企、校所协同共享的大师资队伍。近三年,教师团队成员参编教材7部,建设省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应用型品牌课程1门,获批四川省首批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个,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深化课程思政融合 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学院引导师生立足专业实际,把专业学习与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从教师示范育人、教学内容育人、教学方法育人、课程评价育人四大方面深度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将知识要点与课程思政元素精准匹配,形成新的思政版本教学大纲。树立“三农”情怀,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与服务川西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一二三课堂协同联动,通过师生多角度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让课程思政有实实在在的载体。

  四川民族学院生态与农学院立足川西高原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以服务区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持续推进涉农专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实践赋能、思政育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提升、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涉农人才培养新范式。

  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学院将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导向,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前沿内容融入教学体系。持续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强化高原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完善“阶梯式”实践教学平台功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力。同时,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强化“知农爱农”价值引领,致力于培养更多扎根高原、服务地方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为川西高原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信息来源:四川民族学院生态与农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