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经济学古老命题——“增长”的现代意义正在被重申。今天,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今日的人工智能(AI)时代,经济增长始终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常年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日的诺奖提醒我们,增长不仅是数字的扩张,更是一种文明的自我更新。”面对AI、气候变化与社会分化等全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增长”——它不应仅指GDP的攀升,而是社会能否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机制与文化价值。

  具体到三位获奖学者的研究,陈永伟分析,莫基尔强调“知识文化”的土壤,阿吉翁与豪伊特揭示“创新机制”的动力,两者相互映照——知识决定一个社会能否孕育创新,而创新决定知识能否不断自我繁殖。

  对于阿吉翁与豪伊特的贡献,陈永伟认为,他们打开了传统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黑箱”。“他们假设企业通过研发活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新技术的诞生意味着旧技术的淘汰。经济增长因此不再是平稳上升的过程,而是由一次次的创新和毁灭交替推动。”陈永伟说,这一理论帮助人们理解当下的许多现象——从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到绿色转型对传统能源的影响,都体现了创造与毁灭的并生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获奖者均年过花甲,经历过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诺奖委员会认为,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解释了创新如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这些获奖者的工作表明,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的底层机制,以免我们重新陷入停滞。”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说。

  此次获奖学者中,阿吉翁与我国学术界渊源颇深。“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便积极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讨论。”陈永伟告诉记者,阿吉翁的部分研究成果也被引介入国内学界,并曾荣获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三位获奖学者均研究经济增长,我国目前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三位诺奖得主的理论比较契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永军注意到,莫基尔强调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意味着创新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与环境”。张永军告诉记者,这启示我国在整个创新生态营造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国持续推进改革也将从制度方面为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与环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