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坚持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律自强、求真务实、稳藏安康、建藏兴康”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历经三载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精心构建出“一核三枝、科赛证训、多源协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个性化教育、差异化培养中面临的体系僵化、师资不足、评价困难等现实难题,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为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核心引领:思政贯通筑基,分类培养育新人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长征精神、凝心铸魂”系列讲座与专业技术特点相结合,以红色经典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为方法,将思政元素系统性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思政育人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提升学生的思想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出大批计算机领域的优秀毕业生。
同时,学院创新采用“三性六增”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专业方向细化增强“选择性”,通过知识链延伸增强“系统性”,通过跨学科融合增强“关联性”;依托四川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平台,新增实验项目107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37项,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应用性”与“特色性”。面对民族学生基础差异,创新实施“二类培养模式”,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真正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学生就业率超95%,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2%以上,170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人被评为省优秀大学生,7人获得国家级奖项,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
路径创新:科赛证训融合,能力提升见实效
为破解传统课程评价单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学院建立“1+4X”的“科赛证训”融合式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包括“学生科研(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学科竞赛”“行业证书”“创新创业”等创新元素的“教-学-练-创”课程评价新模式。通过以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为基础,将“学生科研(论文/专利/软著)”“学科竞赛”“行业证书”“创新创业”等创新元素纳入课程成绩,实现成绩的“增值”,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外创新的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
近三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在“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累计斩获奖项130余项,近20人次通过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的学生达成度从75%提升至80%以上,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的转变。
支撑协同:多源协同聚力,师资专业双提升
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资短缺、教学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学院积极探索“多源协同”育人机制,以AI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构建“东西部课堂+网络平台+产教融合”三位一体的协同教学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成长与专业特色的形成。依托“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学院建设网络学堂、远程直播课堂,实现与东部高校的名师远程授课、实时互动、智能答疑。通过“名师远程授课+课堂同步测练+本地教师辅导+学生翻转课堂”的组合模式,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优质资源,更提升了本土教师的教学能力。
近年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新增教师13人,5名青年教师晋升中级职称,1人晋升教授,1人荣获“甘孜州贡嘎英才”称号,12人获得“双师双能”教师资格,8人完成了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的专业培训,并获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1个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门“慕课西部行”典型案例,2人在省级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中获奖,学生评教优良率超过95%。
同时,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共建“生态安全监测与治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甘孜州重点实验室,使专业“数字与智能”生态特色日益凸显。学生毕业设计与地方产业相关的选题超过60%,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承接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开放式课题26项,影响力不断提升。
未来展望:深化特色发展,服务区域新篇章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四川民族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一核三枝、科赛证训、多源协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通过进一步强化“数字与智能”专业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系统等前沿技术与高原生态、智慧治理等区域需求深度融合。同时,学院将加快建设高水平实验平台,拓展东西部协同广度与深度,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品牌,致力于培养更多“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高原生态安全与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谱写民族高校的崭新篇章。
(信息来源:四川民族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