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漫过汉口火车站献血屋的玻璃窗,“传递爱心,拯救生命”的标语牌上,光斑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八宝粥、能量饮料、面包,已经整齐地摆好,时刻准备着为爱心献血者添一份暖意。
“献完血以后,您记得多喝水”,身着一袭白大褂的王露,眼神专注,动作轻盈,将针头精准刺入血管。每次下针,她都会仔细观察献血者的反应,拉家常中总能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安抚,而那些常来的爱心献血者,早被她装进了心里。
这位85后护士已在武汉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坚守了15年。作为汉口火车站献血屋的负责人,每月至少22个班次,从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到夕阳把献血屋染成橘红色,10多个钟头连轴转是常事。
汉口火车站献血屋是武汉三镇街头的17个固定献血屋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动车造型的献血屋——在汉口火车站旁,如同一辆随时要满载爱心出发的列车。
对于武汉这个中部地区的超大城市,每天约有1000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承担这项工作的正是武汉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的105名员工,其中99名都是女性。一年365天,她们风雨无阻奔赴采血一线,被称为生命接力的“热血女团”。
365天为生命站岗
王露所在的汉口火车站献血屋不仅是最早被评为“全国最美献血屋”的献血点之一,还有一个独特的别称——“日不落”献血屋。
夏季,这里是“火炉中的火炉”。由于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从日出到日落,整个献血屋都接受着紫外线与高温的拷打。地表温度最高达到70摄氏度,护士们汗如雨下,脸上涂好的防晒霜不一会就冒起了“白汤”,冰袖全部贴在手臂上,像是第二层皮肤。
汉口火车站献血屋相较于其他街头献血屋的建筑面积与人流量都更大,也有着更迫切的采血压力。3至4位护士一天平均要为40位献血者服务,从登记、体检到采血、交代注意事项,从头到尾几乎没工夫喘口气。
遇上拎着行李的献血者,她们总会算好时间,帮助献血者将行李搬运至进站口或地铁站。汗珠顺着后颈往下淌,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但护士们手上的劲儿却一点没松。
为了更好地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王露常常自己坐上采血椅献血。“献血者和采血者之间,是一场有着共同信仰的双向奔赴。”王露说,参与献血既是为了补充“血液库存”,也是希望站在献血者的角度更好地与他们共情。
“自己献过血才更能理解献血者的感受。遇上初次献血者紧张或者担忧,我们就分享自己的献血经历,为他们解除疑虑。同时站在献血者的角度体验穿刺和服务,也能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无论面对初次献血者还是多次献血者,王露都会尽心尽力做好每一次服务工作,“每一位献血者都是英雄,他们值得最好的服务”。
王露不是一个人在坚持。据不完全统计,武汉血液中心在职员工近400人,仅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一年间,职工献血就达270余人次(含成分献血人次数),用行动证明“献血无害”。
江汉路步行街献血屋的老朋友李娜,是一位年轻的健身教练,已经坚持献血60余次。她和献血屋的缘分,始于母亲的一次救命经历——她的母亲曾经因接受输血而渡过了危难关头。
“当时我就想,我也要成为那个救人的人。”出于感激,李娜来到住所附近的江汉路步行街献血屋进行了第一次献血。
“一进献血屋,护士们就热情地接待我,脸上的笑容没放下来过。每个过程她们都会进行详细讲解,回到家后受到的暖心关怀,更让我坚定了再次献血的决心。”回忆起那时的场景,李娜记忆犹新。此后,李娜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定期献血。
在“热血女团”365天的坚守下,献血者满意度一次次刷新纪录,最高达99.97%。
危难关头创造奇迹
“热血女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采血经验,更在一次次危难关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时间拨回2020年。这一年年初,武汉被按下“暂停键”,但她们却始终在奋力前行。
当时武汉市民面临着出行不便与心理恐慌的双重压力。起初,只有少部分献血者会打电话给血液中心主动申请献血,献血车将献血者接到献血点再送回小区。有时还要围着城市绕圈,逐个去小区采血,采血效率和整体采血量并不乐观,但医疗用血需求量却在上升。
小区处于封控状态的关键时刻,部分住在新城区的献血者自发约上街坊共同参与献血,血液中心提供“上门服务”,这一源于献血者智慧的“社区拼团”献血模式,创造出特殊时期下无偿献血工作的“武汉经验”。
“各位邻居早上好,我是廖淑巧,在武汉血液中心工作……”江汉路步行街献血屋负责人廖淑巧尝试着在业主群里发送了这样一条消息,末尾附上了献血科普链接和献血微信群二维码。
发完后,她有些期待,也有些紧张,好似回到了当年等待考试成绩的时刻。
短短一小时,就有20多位邻居加群咨询。“献血会不会影响健康?”“在小区采血卫生条件能保证吗?”面对这些疑问,廖淑巧耐心地科普无偿献血知识,并以亲身献血十余次的经历慢慢打消了献血者们的顾虑。
第一次“拼团献血”,30多位业主走进了献血车。看着一袋袋血液被小心翼翼地收好,廖淑巧心里满是激动。
2022年,新冠疫情再次席卷而来。12月7日,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正式实施,武汉感染人群持续扩大,连续3周街头空空荡荡,又恰逢传统采血淡季,采血量降至历史低点。
“现在又到了献血淡季,我们是不是可以再组织一次团体献血了!”不少献血者主动在献血群里发出“拼团”申请,熟悉的声音让护士们瞬间红了眼眶。
“拼团献血”模式再次发挥作用,开往远城区的献血车最早清晨5点半便从中心发车,晚上7点半之后才能返回。在极大的压力下,“热血女团”全力以赴提升献血率,提高新冠康复者血浆采集量。
12月底,随着“阳康”的市民人数逐渐增多,献血点接待的献血者也终于开始变多。最忙的时候,献血点要接待100位左右的献血者,不少护士都是连续上了16天的班。
廖淑巧还记得,那时和同事们在接待完上午所有的献血者后,时间早已过了午饭点。在间隙中每每刚打开盒饭盖子,献血屋又进来了新的献血者,“护士,我们转阴了,能献血吗?”……第三次、第四次,米饭结成硬块,再到饭菜彻底凉透。
从“拼团献血”,到开启加班加点的“夜市模式”;从顶着高温坚守,到冒着严寒穿梭在社区,“热血女团”的足迹,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里,也刻在每一个被拯救的生命里。
年轻的血液,成长的力量
在一次次的挑战之中,“热血女团”的新生力量也在拔节生长。
光谷片区的献血屋周边,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的护士们也都是95后、00后。27岁的易菁华是这里的负责人,宜昌姑娘,五年前从武汉轻工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毕业,便扎根在了这片充满青春气息的土地上。
被称为“门面担当”的她朋友圈里总是分享着献血屋的温暖瞬间。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风吹日晒时,她摘下口罩笑着说:“你看,我现在都成‘小黑妞’啦!”黑了几度,她已不再介意。让她辗转难眠的,是如何招募更多的献血者。
易菁华说,她所在的光谷世纪城步行街献血屋一天最多可以接待上百位献血者,汇聚了不少年轻人的热血力量,保持这一热度并吸引更多人来献血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我作为团队的年轻力量,也想通过宣传工作召集更多的年轻人贡献新鲜血液。”
易菁华带领着团队里年龄最小的00后曹雨晴,还有许多其他的年轻同事,悉心研究年轻人的喜好。护士们把献血屋变成了“创意小站”:DIY串珠,献血者可以自己做一串手链当纪念;投壶、猜灯谜,赢了能拿小礼品;拍立得,免费为献血者打印照片,贴在“爱心墙”上。
她们还在武汉血液中心的视频号上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科普献血知识:讲献血流程时,加个“比心”的手势;说注意事项时,编一段顺口的口诀等。“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我们经常在科普里加一些流行的‘热梗’,或是其他有趣的形式。”易菁华说,她不只想在活动形式上吸引献血者,更想从思想上引领大众对献血有正确科学的认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光谷片区而今建立起3个固定献血者群,近1000人,都是献过3次以上的“老熟人”,年龄大多在18岁到40岁之间。
“您的献血间隔到了,近期可以再次献血啦!”“针眼尽量不要碰水哦!”“这个月6日至22日有A型血紧急招募!”3个微信群总亮着小红点,她们的每一个回复都带着专业的严谨与家人般的关切。这些看似琐碎的问答,串联起献血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最真挚的情感纽带。
“你看,这位是来自江西的姚贝娜歌迷,为了纪念偶像,每年都千里迢迢来这献血,还会给我们带奶茶;那位是前不久刚满18岁的小伙子,把献血当成自己的成人礼……”易菁华对献血纪念照片墙上的面孔如数家珍。
她说这群“热血国人”也深深感染着自己,他们有的是因为曾经接受过血液捐赠,有的是热爱公益事业,有的是路过被献血屋的趣味活动所吸引,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
和许多在医院工作的大学同学相比,易菁华工资不高,吃的苦却不少。她也曾问过自己,“值得吗?”但当得知自己采的血又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名患者,在节假日收到献血者们的祝福,看到科普视频又多了一个赞、一条温暖的评论时,答案无比清晰: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
这个答案,也属于“热血女团”。
多年来,护士们的主动离职率几乎为零。80后带着经验坚守,90后扛起责任冲锋,00后带着创意加入——三代人接力,将“湖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血站系统表现突出采血班组”等荣誉收入囊中,在“热血女团”心中,“比所获荣誉更闪耀的,是守护的每一个生命”。
沈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