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今天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时期,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既是近年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总结,也是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

  陆治原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儿童优先,不断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得到切实保障,困境儿童生存、发展、安全等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民政部门把儿童福利保障的范围由孤儿、弃婴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残疾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等。陆治原表示,《意见》部署完善了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的“六个体系”。在生活保障方面,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标准均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26%,有效保障了他们的生存发展权益。同时,促进流动儿童均等接受教育,推进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截至2024年年底,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鼓励各地多渠道开展困境儿童助学工作。

  陆治原表示,我国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现代监护制度,发挥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监护支持作用,让每个孩子有人看、有人管、有人爱。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的15.6%。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陆治原表示,“十四五” 期间,我国全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成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顶层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

  同时,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鼓励和引导老年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优化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政策、保障措施和社会环境。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介绍,“十四五”时期,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2020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

  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胡海峰表示,我国不断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