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立足地区办学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构建出“强引领、重实践、促融通”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新体系,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覆盖的育人新格局。通过以机制建设为牵引,以课程改革为根本,以实践育人为路径,以综合保障为支撑,不仅破解了高校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地域标识、时代气息的育人新路径,为国内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机制牵引:顶层设计强引领,实现一体协同新突破

  学院将机制建设作为育人工作的“指挥棒”,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构建起目标同向、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协同联动新格局。

  战略锚定机制明确方向。将育人目标写入学校章程,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施意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形成“战略锚定—组织领导—闭环管理—动态评估”四维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学院落实”的一体化工作体系,确保育人工作方向明确、推进有力、成效可测。

  闭环管理机制保障运行。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意见、纳入年度要点、明确部门分工,形成从战略规划、常态化推进到动态评估的管理闭环,依托统战部门开展动态评估,实现“分散推进”到“系统发力”的转变,为育人体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教学固本:课程融合深内涵,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面对传统课程“理论单一、专业脱节”的问题,学院构建起“核心课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价值化、特色课程本土化”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通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为核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程系统化;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民族团结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价值化;立足甘孜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民族特色,开发《红色康巴》等特色课程,用本土史实诠释“三交”历史文化底蕴,实现特色课程本土化。

  近五年,学院立项相关教学改革项目34项,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推动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价值化、特色课程本土化、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四化融合”模式,实现从“单一理论”到“多层融合”的突破,使思政课程兼具理论深度与区域辨识度。

  实践提质:分层递进重实效,打通价值内化关键路径

  学院立足民族地区地域优势,摒弃实践“活动化、短期化”的弊端,构建了“第二课堂(校内情感培养)+实践阵地(校外行动锻炼)+校园文化(全域氛围营造)”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四年贯通打造“情感浸润”第二课堂。大一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培育身份认同,大二借助“美丽甘孜”深化文化认知,大三、大四通过红色教育实现精神升华,从身份认同、文化共生认知到红色教育的精神升华,实现情感价值理性认同。

  阵地夯实打通“阶梯递进”实践路径。低年级依托红色资源厚植情怀,高年级通过帮扶、研学锤炼担当;以“两路”精神传颂、青年读党史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推动实践从“单次参与”到“价值内化”,打通价值塑造关键路径。学生实践覆盖甘孜州全境18县,扎根52个村镇,服务学员超5万人次(覆盖72所幼儿园、38所小学、28所中学及村镇点),直达偏远牧区、村寨。

  品牌赋能营造“浸润熏陶”校园文化。建立“石榴籽”工作室3个,主题团学活动6场,吸引500余人次参加。举办主题音乐会、民族体育文化节、美术作品展等学生品牌活动13场,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其中,立足于本土素材原创音乐剧《大渡河边》荣获国家级校园戏剧奖项。

  综合保障:多元协同强支撑,凝聚铸魂育人强大合力

  学院创新构建“师资—科研—服务—文化”四位一体的育人支撑网络,有效破解了育人合力不足的难题。一是建强师资队伍保障,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甘于扎根高原的师资铁军;二是夯实科研平台支撑,建设30个特色科研平台,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与中华民族认同建设研究》等4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构建“平台—课题—转化”体系,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凸显智力服务效能。通过技术培训服务3000余人次,培训政法干部等8000余人次,组织670名师范生支教,108支团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将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行动;四是建立“政府—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党政领导带头宣讲,依托12个红色基地开展教学,形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服务双向贯通。

  四川民族学院构建的“强引领、重实践、促融通”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不仅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示范效应。多项成果斩获省级以上奖励,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育人经验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推广,成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实践。

  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学院将持续深化育人体系内涵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信息来源:四川民族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