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从东南沿海奔赴西北边陲,重走独库公路,开启了一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追思之行,重温支队历史上那段峥嵘岁月。

  今年适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半个世纪前,这支部队的前身奉命开赴新疆,投身独库公路建设。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时近10年修建独库公路,168名烈士长眠天山,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不朽的“天山精神”。

  如今,“斗风雪、战冰寒”的峥嵘岁月已经成为历史,但“天山精神”依旧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官兵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强军事业中去。

  一

  晨曦穿透天山山脉的云层,将金色的霞光洒在玉希莫勒盖达坂的积雪上,官兵们沿着当年筑路官兵开凿的便道前行,脚下的碎石间还能看到锈迹斑斑的钢钎残片。

  玉希莫勒盖,蒙古语意为“黄羊爬不过的山岭”,这里常年积雪,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雪崩、冻土、塌方是筑路官兵面临的“三大天敌”。1979年,部队官兵带着钢钎、铁锤和简陋的施工设备,挺进这片“生命禁区”,而玉希莫勒盖隧道正是他们要攻克的“硬骨头”。

  “这里就是当年陈小平连长战斗过的地方。”72岁的老兵王建国拄着拐杖,指着隧道内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时任某连连长的陈小平,是最早进驻隧道施工的指挥员之一。“他总说,隧道早一天打通,南北疆的乡亲就能早一天受益。”老兵王建国曾是陈小平所在连的战士,回忆起老连长,他的眼眶泛红了。

  当时的隧道施工没有大型机械,全靠官兵们手抡钢钎、肩扛石料。为了加快进度,陈小平带头钻进隧道,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隧道内空气稀薄、粉尘弥漫,一些战士患上了肺病。

  “那时候战士们的手套磨破了,就用布条缠着手接着干,手上的血泡磨破了结痂,结痂了又磨破,没人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王建国回忆,1988年,陈小平带领连队参加星星峡至哈密公路改建工程,承担铺设沥青路面的任务。两年中他风餐露宿、日夜奋战,每天工作14个小时,带有毒性的沥青蒸汽,曾使他两次昏倒在拌合站旁。在他的带领下,连队提前35天完成沥青摊铺任务,受到了上级好评。同年10月,由于积劳成疾,陈小平同志不幸病逝,年仅30岁。

  在独库公路建设的近10年间,168名烈士长眠天山,平均每3公里就有1名英雄倒下。而这条全长561公里的公路,彻底改写了新疆的交通格局——通车前,南北疆往来需绕行乌鲁木齐,距离超过1000公里,南疆的瓜果运往北疆要在戈壁滩上颠簸数日,常常腐烂变质;1983年全线贯通后,南北疆距离缩短近一半,24小时内就能实现物资互通。

  如今,沿着独库公路前行,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旁停着新能源汽车,维吾尔族老乡的果园里,冷链车正将新鲜的苹果运往内地,沿线的那拉提、巴音布鲁克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新疆的交通网络从“一条路”发展到“一张网”,但独库公路始终是各族群众心中的“幸福路”,而筑路官兵的故事,也随着公路的延伸在天山南北代代相传。

  “我爷爷当年给筑路官兵送过馕,现在我开民宿,每年都要给路过的官兵免费做饭。”那拉提镇的民宿老板阿依古丽笑着说,手里端着刚煮好的奶茶,热气氤氲中,满是军民同心的暖意。

  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新疆发展成就展”上,一件特殊的展品吸引了官兵们的目光——一根布满锈迹的钢钎,钎头被磨得锃亮,上面还留有清晰的凿痕。展品说明上写着:“1974-1983年,筑路官兵用此类钢钎开凿独库公路。”这根钢钎,正是当年陈小平所在连队使用过的工具,如今已成为“天山精神”的象征。

  “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钢钎就是我们的‘武器’。”老兵俞振民,当年是独库公路建设中的“钢钎能手”。他回忆,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官兵们发明了“三班倒”作业法,白天顶着烈日施工,晚上借着马灯的光亮继续凿岩。钢钎用钝了,就在火上烧红,用锤子敲打锋利;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缠上布条继续干。

  “最苦的是冬天,钢钎握在手里像冰锥,不一会儿手就被冻得失去知觉,只能往怀里揣一揣,暖和点再接着干。”俞振民说,当时官兵们的宿营地是简陋的帐篷,晚上积雪会压垮帐篷,他们就轮流守夜,一发现积雪就赶紧清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提出退出——因为他们知道,这条公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新疆发展的“生命线”,是各族群众的“希望线”。

  在施工过程中,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主动为官兵送水、送粮,有的群众还带着自家的马匹,帮助官兵运输物资。“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山上施工,突然下起暴雨,山路泥泞难行,粮食运不上去。”俞振民回忆,附近牧区的哈萨克族牧民阿不力克木带领十几个牧民,骑着马冒雨上山,把自家的馕和羊肉送到官兵手中。“他说,你们为我们修路,我们就是一家人。”这种军民鱼水情,成为筑路官兵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也为新疆70年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新疆部分地区遭遇严重旱灾,部队官兵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打井、修水渠,保障了农作物的灌溉。1995年这支部队移防内地,却始终没有忘记部队从哪里来、根子在何处,定期赴新疆祭奠英烈、看望筑路老兵。正如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的一位乡镇干部卢宗尧所说:“这支部队是新疆发展的‘建设队’,更是民族团结的‘先锋队’,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天山精神’,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活动中,官兵们来到独库公路沿线的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包括陈小平在内的168名筑路烈士。在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官兵庄严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天山精神,为祖国安宁贡献力量!”誓言回荡在天山山谷,与远处牧民的歌声、公路上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新时代的“天山赞歌”。

  三

  “向英雄学习!”返回营区后,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操场上响起震天的口号声。官兵们将祭奠英烈的感动,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动力,道路抢修、应急模块化桥架设等课目训练紧锣密鼓展开。

  在模拟隧道救援训练现场,战士们穿着防护服,背着破拆工具快速穿越狭窄通道,汗水浸透了作训服,却没人放慢脚步——他们知道,当年先辈们能在天山冻土中凿出隧道,如今的他们,更要在实战化训练中练就过硬本领。

  “以前训练时总觉得苦,但想到当年筑路官兵在玉希莫勒盖隧道里的坚守,就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新兵李浩然说,他现在每天坚持加练1小时,就是为了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像先烈们一样,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顶得起来。

  从筑路天山到守护山河,从建设边疆到抢险救援,变的是任务场景,不变的是忠诚与担当。这支部队不仅在训练场上磨砺精兵,更在实战中践行责任担当。

  2024年,湖南洞庭湖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部队官兵紧急驰援,连续奋战72小时,加固堤坝10余公里,转移被困群众2000余人;同年,安徽黄山歙县受强降雨影响,多个村庄出现山体塌方,道路中断,群众被困、物资匮乏,救援抢险刻不容缓。部队官兵携带专业救援装备紧急驰援灾区,第一时间抢通受阻道路,安全转移被困群众。

  在这些抢险救援任务中,官兵们始终牢记“天山精神”,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不断提升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任务,才能在未来的各种挑战中,像前辈们一样,挺身而出守护祖国和人民。

徐光达 应牧臻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