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北京时间10月8日,记者从诺贝尔奖官网获悉,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马尔·M·亚吉,以表彰他们“开发金属有机框架”。

  诺贝尔奖官网显示,他们开创性地构建出具有大空腔的分子结构,气体及其他化学物质可在其中自由流动。这些结构被称为金属有机框架,能够实现从沙漠空气中提取水分、捕获二氧化碳、存储有毒气体及催化化学反应等功能。

  他们开发出的这种金属有机框架,由金属离子作为结构节点,通过有机分子相互连接,共同组装形成具有巨大空腔的晶体结构。通过调整金属有机框架的构成单元,化学家可设计出能精准捕获、储存特定物质的框架材料。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指出,金属有机框架蕴藏无限潜力,为开发具有全新功能的定制材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记者从诺贝尔奖官网得知,打造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故事是从“跳出框架”开始的。

  1974年,任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承担了一项教学任务:将木球制成原子模型供学生构建分子结构。为此,他需要大学工坊在木球上钻出孔洞,以便用代表化学键的木棒将原子模型组合连接起来。但钻孔位置不能随意确定——碳、氮、氯等各类原子形成化学键的方式具有特定规律,罗布森必须精确标记出钻孔的位置。

  当工坊送回钻孔木球后,罗布森尝试组装分子模型。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孔洞位置中蕴含着大量关键信息,由于钻孔定位精确,分子模型自动呈现出正确的形态与结构。这催生出他突破性的构想:若利用原子固有特性连接不同种类的分子,会发生什么?能否由此设计出新型分子结构体系?

  每每给学生讲到这一课,罗布森的思绪就飘到传统框架之外。1989年,他创新性地利用原子的固有特性,成功将带正电荷的铜离子与一种四臂分子结合——该分子每条臂的末端均含有亲铜化学基团。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高度有序、空间开阔的晶体结构,宛如一枚布满了无数孔隙的钻石。

  罗布森立即识别出这种分子结构的潜力,但其结构不稳定且极易塌陷。

  幸而,北川进和奥马尔·M·亚吉为这项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人于1992年至2003年间分别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北川进证实了气体可在这种分子结构中自由进出,并预言金属有机框架具备可变形性;亚吉则创造出高度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而且改良后使其具备了新颖而理想的特性。

  诺贝尔奖官网显示,在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创性成果的基础上,化学家们已构建出数万种不同的金属有机框架,其中部分有望助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过去数十年间,全球实验室研发的各类金属框架中,有的专为捕获二氧化碳而定制,有的擅长从水中分离全氟烷基物质,有的能在体内精准递送药物,还有的能储存剧毒气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