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衣足食的今天,我们为何依然要守护粮食安全?在“北大仓”黑龙江省,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以不同形式回应了这一时代之问。

  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教师张鑫将课堂搬进食堂,从诵读《悯农》切入,带领学生体会“一粒米的旅程”;在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校,教师陈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思考节约习惯如何养成;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教师鲁加欣组织了一场精彩辩论——中国粮食安全应优先追求产量还是质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金璐璐带领大学生走进生产加工厂,走进田间地头,沉浸式讲解如何用专业知识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

  近日,这4位教师组成的一体化教学团队,凭借独具龙江特色的“粮食安全”主题思政课,在2025年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题异构”教学展示活动决赛中获一等奖。

  当前,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持续深化、稳步推进,不同学段的思政育人路径也已被清晰界定: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在这场全省教学“大比拼”中,“冰雪淬炼家国情”“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北疆筑生态屏障、两山育绿色心田”等一系列扎根地域文化的主题,成为连贯各学段思政课堂的鲜明主线。但与此同时,如何跨越学段壁垒,真正共同上好一堂连贯有序、层层递进的思政课,仍是一体化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内容已涵盖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材中。结合黑龙江的地域特色,我们计划从粮食安全主题切入,逐步开发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系列课程。”金璐璐告诉记者。

  不过,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他们发现大学与高中学段所选用的部分数据与案例重复了。“即便高中和大学课程相隔几年,我们也不应让学生反复听到相同的内容。”金璐璐说。经过调整,团队明确区分了重点:高中学段侧重讲解黑龙江的粮食总产量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大学学段则转向全球视野,引入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机构的数据与分析。“这样既避免了内容重复,也更贴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这也正是团队通过多轮“磨课”所体现出的优势。“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较深,但有时容易忽略实际学情。”金璐璐说,发现问题后,他们及时对小学阶段的课程难度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确保教学内容更贴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一个学段的案例选择、数据呈现和课堂语言,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真正契合学生的理解能力。”

  经过数十次精心打磨,这套以“粮食安全”为主题的一体化思政课程最终成型:小学课堂走进食堂,从“一粒米的旅程”讲起,让孩子理解粮食安全与日常幸福息息相关;初中阶段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打牢思想基础;高中课堂引入“新发展理念”与科学思维,深入阐释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大学阶段则立足全球视野、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思考百年变局下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贯穿各学段的,正是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黑土地上的故事。

  “从校情到市情,从省情到国情,再到全球视野——这是一个层层拓展、贯通一致的育人逻辑。”金璐璐认为,思政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才能自然生发家国情怀。“只有真正理解脚下的土地,学生才会认同家乡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思政课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仓历程等特色资源,让学生知道,东北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富饶的土地,值得他们留下来建设家乡。”

  如何将学生们习以为常、随处可见的地域资源,有效转化为不同学段课堂上的生动教学内容?冰雪不仅是哈尔滨得天独厚的自然宝藏,更是一种精神资源,天然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思政内核。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海波谈到,“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既要紧扣各学段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要点,也要始终以冰雪为主线,贯穿案例选择与课堂呈现”。

  在“冰雪淬炼家国情”主题思政课中,各学段教学被分解为:小学阶段的“雪花里的家”,初中阶段的“零下30摄氏度的温暖坚守”,高中阶段的“黑土地上的冰与火之歌”和大学阶段的“破冰人的时代答卷”。从热爱家乡到感悟奉献精神,到透过“尔滨热”看背后的城市精神与民族品格,再到推动学生结合专业与未来规划,思考新时代青年的爱国责任与使命担当。

  不过,在备课过程中周海波发现,大学和初中都在讲“责任与担当”。怎么避免重复?经过讨论,他们拆解为初中强调“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大学则结合专业与实践,强调“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牡丹江市开展了围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小学阶段需侧重人物故事,中学需梳理历史脉络,大学则要深化责任担当。”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思政一体化教研负责人曾宏谈到,如何做到教学目标不缺位、不占位、不越位,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也成为各学段教师备课时的争议焦点。“比如,4个学段的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都涉及‘八女投江’,我们需要多次集体备课和联合教研”。

  牡丹江市第十七中学教师许国荣谈到,如何让历史讲述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是他们重点琢磨的问题,“既要讲清抗联历史的时代背景、精神内涵等硬核内容,又要通过英雄的真实故事、情感细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避免变成生硬的理论灌输,这需要在史料选取和表达方式上不断权衡”。

  曾宏告诉记者,“在实际摸索中,我们也发现解决教学衔接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目标分层-资源贯通-动态反馈’的协同机制。”许国荣认为,要兼顾不同学段的衔接,既避免内容重复又要防止关键信息遗漏形成认知断层,“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对本地抗联资源进行梯度化梳理,确定各学段的侧重点”。

  跨学段集体备课为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视角和启发。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教师张奕鑫参加工作不久,对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比较熟悉,而对小学、初中课程内容了解有限。他坦言,“以往我们都是‘单兵作战’,这次集体备课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学的‘螺旋上升’,也更清楚了如何既衔接初中知识,又为大学课程作好铺垫”。如今,在他的日常备课中,更加注重“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思辨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