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加快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核心腹地,依托国家骨干专业、省高水平专业群,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构建“产业引领-平台支撑-项目驱动”育人模式,成功打造国内领先的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构建长效机制 筑牢产教融合“共同体”
面对教育服务产业能力不足、企业育人积极性不高的困境,学院以“产业引领、平台支撑”为核心,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长效育人机制。学院联合比亚迪、理想汽车、格力钛等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5个涵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平台,其中包括教育部比亚迪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理想汽车产业学院、珠海市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公共实验室等。
在此基础上,学院与企业深度践行“三共三互”合作模式——通过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互享,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打造双元体系 铺就人才成长“多通道”
为解决教学与生产脱节、人才与岗位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学院构建“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才”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依照企业岗位需求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学生打造多维度成才路径。
在现代学徒制领域,学院与珠海欧亚汽车、冠宇电池、恩捷新材料等企业开展试点,10年间累计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500余人,助力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岗位成才;在订单培养方面,引入产业前沿技术,把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中,与理想汽车、格力钛、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20个,定向培养600余人,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广州小鹏、珠海英搏尔等公司提供学徒岗位,校企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100余人,助力学生快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此外,学院还与德国博世公司合作,开展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项目驱动 激活育人质量“新引擎”
学院以“名师引领、课程升级、课堂革命”为核心,创新三教改革路径,从教师、课程、课堂三个关键环节发力,解决学生实战能力与职业素养双重短板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以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抓手,遵循“一个团队共建一门核心课程、专注一类专项竞赛、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开展一个领域的技术攻关”的培育路径,依托双师实践基地,联合企业打造以名师、名匠领衔,融合多团队、大师工作室与产业导师的结构化金师队伍,为教学质量提供核心保障。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持续优化20余门省级、校级金课及教材资源,深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需求的对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将校企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材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紧跟产业技术迭代步伐。
学院实施“课堂革命”,结合“教学做一体”工作岗位,将“真项目、真环境、真过程”融入教学,构建“三境融合”育人环境。依托学院各类平台载体,将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工程案例,实施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推动科研成果、企业工程案例、创新项目成果向课堂教学、项目训练深度融合转化,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力”协同提升。
彰显辐射效应 打造全国领先的职教标杆
历经九年实践,学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领域成效显著,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育人经验。专业建设上,建成国家级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高职一类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1+X证书首批试点;师资方面,培育省教学创新团队2个、“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入选1人、省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学名师1人、省技术能手2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产业导师2人;参加教育部、省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各1项,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5个,受益学生超4000人。
此外,学校的育人模式经验已在省内外30多所高职院校推广,获多家媒体报道。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为非洲加纳共和国定制汽修专业师资培训方案,开发4门核心课程,开展两期60人师资培训,形成加纳本土化标准,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双元育人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培育出大批适配产业需求的现代学徒、订单班学员与现场工程师,成为区域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共三互”合作,推动育人体系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持续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兼具实战能力与创新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信息来源: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