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全面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亟需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有责任担当的青年人才。

  今年暑假期间,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以“赋能汽车强国建设”为导向,组织学子组建实践团队,分两路奔赴湖北武汉、山东潍坊,开展了为期数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产业一线锤炼专业本领,坚定行业理想。

  实践团队深入岚图汽车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探访潍柴动力“中国心”发动机的制造基地,并结合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将课堂所学与产业前沿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大国制造”的责任与使命。

  在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团队成员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岚图汽车,开展了为期4周的实习生活。从第一周初步接触生产线的新奇与探索,到后续数周沉下心来深耕技术领域,团队成员逐步实现了从陌生到熟练、从观察到参与的成长,也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强劲动力。

  “同学们在企业带教老师的系统指导下,全面融入生产与研发环节,将课堂所学的汽车工程理论与生产一线的真实技术场景紧密对接。”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辅导员李娇介绍说,大家穿梭在总装车间的机器人矩阵中,了解大数据驱动的质量控制系统如何保障制造精度。

  正如李娇所说,从完成生产线螺丝拧紧等实操任务,到学习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再到与资深工程师展开深度交流,大家在零距离交流中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真实案例。

  “以往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真正走进一线,才理解其深远意义,”团队成员耿永璐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不仅是一次实习,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让我们对中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随着实习深入,团队成员逐步参与到技术研发环节,通过参与电机效率测试、建模分析等具体任务,切实体会到“科技创新”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源于不断试错、坚持到底的务实与韧性。

  另一支实践团队则前往山东潍坊“动力之都”,走进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潍柴动力。在这里,队员们深入探寻大马力发动机的技术奥秘。在潍柴科技展馆,从中国第一台“黄河”发动机到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3%的商业化柴油机,一部中国动力自主研发的奋斗史让同学们备感震撼。

  深入生产一线,潍柴“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企业精神和“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理念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他们一边师从一线劳模,学习精密仪器操作,在实战中打磨专业技能;一边认真聆听科研带头人讲述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艰辛历程,了解企业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

  “潍柴的‘心’,不仅是钢铁铸造的澎湃动力,更是一种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精神内核。”团队成员赵羿博感慨说,“作为未来的汽车工程师,我们既要掌握核心技术,也要传承这样的精神,为‘中国心’的持续强大贡献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战练兵”,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实践团队在武汉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院、毛泽东同志旧居,在山东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同学们重温了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奋斗的峥嵘岁月。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队员们纷纷表示,红色教育让大家更清晰认识到,个人理想要融入国家发展,技术追求必须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这一认知,也为他们未来投身汽车强国建设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这次实践是高校育人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李佳琦对记者说,通过引领学生深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钻研动力总成核心技术,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同学们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也更加坚定了“技能报国”的人生志向。“我们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让更多汽车专业学子在一线成长,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远 通讯员 李佳琦 李娇 王鑫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