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是当前高校教育需要深入探讨的育人命题。纪检监察学作为一门兼具政治性、实践性与本土性的新兴一级学科,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探索一套符合纪检监察学学科属性的思政教育模式,是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创新符合纪检监察学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强化纪检监察学人才“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中国政法大学已连续7年深入西部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该模式以专业特点锚定实践方向,以实践路径检验理论价值,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走进田野,并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中深化对纪检监察理论的认知,厚植家国情怀。
在真信笃行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纪检监察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一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必须以实践为导向。反映在思政课建设中,便是要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桎梏,更加关注“行”的重要作用。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长期存在评价维度单一的“扁平化”局限,过度侧重“知”的记忆与复述,将考场设在教室中,把答案限定在书本里,却忽视了“行”的检验与落地,难以适配纪检监察学人才培养要求。为此,中国政法大学连续7年深耕西部地区,将纪检监察学思政课的最终“考场”,以“行走的课堂”破题,在真信笃行中探索“知”与“行”的统一。
在“行走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实践参与者。他们走进村镇农户、田间地头,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数字监督等现实议题相结合,在走访调研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内涵的认知。他们深入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不再隔着书本了解纪检监察工作,而是零距离与工作人员交谈,了解线索处置、谈话函询、案件查办等实务流程,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纪检监察制度的运作逻辑。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后需要基于收集的一手数据与整理后的访谈资料,形成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实践报告。教师可以根据调研报告,及时发现学生不足之处,从而调整理论教学的侧重点,强化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知识点,让评价真正成为连接“教、学、做”的纽带,最终实现“知”的深化与“行”的落地,让思政课的育人效果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构建起“实践-反思-提升-反馈”的完整评价闭环。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讲深讲透“大道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这并非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要以生动鲜活的方式把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道理”讲得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让学生真正听得懂、能领会、可践行。纪检监察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就要求其思政教育必须坚持政治引领,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现实经验与重大意义。连续7年的学术调研实践活动正是以历史为基、现实为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将抽象的宏大理论落地于具体的实践中。
实地观察与实务体验让原本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概念“活”了起来。历史档案成为讲述纪检监察历史的“活教材”,这让书本上“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变得具体可感,实现了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同频共振;在深入乡村,与村民交流和实地观察的过程中,师生们真切感受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决心与成效,深刻理解了“自我革命”不仅是抽象的理论表述,更是关乎百姓福祉、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行动。学生们从行前掌握理论知识,到调研实践中验证既有理论,再到内心深处认同其价值,最终将理论信仰转化为行动自觉,真正实现了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而这种将“大道理”融入历史脉络、嵌入现实场景的阐释方式,不仅让思政课有了“魂”,更让理论的力量直抵人心,为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在坚守监督使命中厚植“崇廉尚洁”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门为解决中国反腐败实践难题而生的原创学科,纪检监察学始终立足于中国实际、扎根于中国大地。其鲜明的本土性特征,决定了思政教育必须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核心要义,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纪检监察学与国家反腐败斗争、民族复兴伟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职责,纪检监察学的基因中始终镌刻着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紧密相连的“家国密码”。思政课教师应始终以“监督使命”为纽带,引导学生在理解学科职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崇廉尚洁”的家国情怀。
探访曾经的贫困村,学生们亲眼见证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为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走进廉政教育基地,学生们可以通过真实案例与警示教育资料,深切感受到腐败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造成的严重危害;踏入纪念馆,学生们能够了解古代贤吏的清廉故事、革命先辈廉洁奉公的事迹,以及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履职的事迹,这些故事跨越时空,将“忠诚、干净、担当”的信念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
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锻炼了自身能力,让专业素养实现了质的提升。这种思政教育模式不仅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构建起“专业知识滋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引领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让“知行合一”真正成为连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坚实桥梁。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