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李白、杜甫,苏东坡更适合做长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读不尽的长江文化有更多的细节值得去发现”……9月19日,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阅见长江·读书沙龙”上,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晋、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围绕“弘扬长江文化”展开交流。
“苏东坡是长江文化的最佳代言人。”莫砺锋说。44岁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次年正月初一,汴京城里鞭炮齐鸣,苏轼在两名差役押送下被发配至黄州。这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江边山城,壮年苏轼在此度过了政治流放的4年多时光。
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这是苏东坡非常压抑的几年时光。“他朝夕与长江相伴,深刻地体察了长江,并写下了一生中与长江有关的最重要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莫砺锋说。
莫砺锋谈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苏东坡于长江边感叹、仰慕无数英雄豪杰建功立业,对古代豪杰的怀念提升了他对生命的感悟。莫砺锋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表面看很凄惨、沉闷,但这只是其在生命中的休整,在得到积蓄的力量后,走向开阔、积极、深沉与厚重。
“凡是对现实和未来有强烈期许、对发展有极大渴望的大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都充满敬畏。”陈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理论、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人物研究,他提到,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同身边人谈起,要带上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水利专家,骑马沿长江、黄河考察。
1964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8月,越南“北部湾事件”突然发生。抗美援越之际,上述计划终未能成行。
陈晋分析,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文化版图的两大显著地理标识,毛主席想要去考察、发展长江、黄河文明,是基于有利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虑。
毛泽东对长江充满了感情,在武汉的江边,就曾写下两首诗词——《菩萨蛮·黄鹤楼》和《水调歌头·游泳》。“重视长江文化,本身是要赋能现世的发展。”长江文化的特点,陈晋概括为5个关键词:上下求索、心忧天下、实事求是、经世济民、敢为人先。
成长于湖北长江边的作家刘醒龙,从2016年开始,用了约1年的时间,由长江下游入海口溯江而上,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每到一地,他以长江人文历史、水文景观、地理风貌等为切入口,书写出长篇散文作品集《上上长江》,解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
聂震宁以刘醒龙“走读”万里长江为例讲解道,长江奔流不息,形成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7大文化,“长江是一本‘阅读不完的书’,需要重复阅读、深入细致地去了解,长江有更多的细节、内容和值得我们今天传承的东西”。
本报武汉9月1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