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16日,“丹青颂华诞”刀郎农民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内,一幅幅鲜艳多彩的画作像艾德莱斯绸环绕着观众。

  “我也是个农民,我家也有牛羊,还有地,以种核桃为主,家里忙的时候在家干农活儿,闲了的时候就画画。”95后农民画家乃比江·阿布都热合曼说,这次展览上有3幅他的作品。

  乃比江·阿布都热合曼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他从小受妈妈的影响喜欢画画。“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做饭时,经常会用没有烧完的木炭在灶台上画一些花纹,鸟和牛羊之类的,当时我很好奇,从那以后就慢慢对画画有了好感。后来上学了,我也是班里画画最好的,每次出黑板报都有我。”乃比江说。

  后来乃比江在一个节目里看到当地一个60多岁的妇女,带着她的农民画作品向大家展示,“我知道了阿瓦提县有刀郎农民画这门手艺,2016年,我去了阿瓦提县文化馆,跟着老一辈的画家学习。”

  后来,乃比江用上了丙烯颜料和油画布,逐渐成为一位成熟的农民画家。

  乃比江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亲历的生活场景,“比如捡棉花、大丰收、做饭等。我获国家级奖项的一幅画作《石榴红》,主要画的是两个姐妹正在摘石榴,这是我在喀什地区看到的,当时拍了照片,在照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创作”。

  乃比江的作品《阿瓦提的棉花》中,年轻的夫妻和孩子坐在满载着雪白棉花的采摘机上,行进在棉花田中。“这里的形象就是妻子、儿子和我。”他说。

  另外一幅《幸福之花》的画作中,棉花田中一个年长女子和一个年轻女子正在装棉花,旁边的男子在扛棉花包裹。乃比江告诉记者:“这幅画是我2022年画的,画中人是我妈妈和我姐姐。每次捡棉花的时候,因为棉花包裹太重,需要我帮她们抬到有车装载的地方。长绒棉是我们阿瓦提县的主要农作物,是农民重要经济来源。所以这幅画起名《幸福之花》。”

  “许多内地游客很喜欢我们的农民画。”乃比江说,“会选择有我们农民画图案的纪念品,也会直接买画。”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亲临画展现场。他表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场农民画展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深刻意义。刀郎农民画以“人民的视角”记录时代,用“乡土的语言”歌颂华诞,既展现了新疆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盛,更印证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发展奇迹。民间艺术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而此次展览搭建的京疆文化桥梁,不仅让刀郎文化走进首都人民视野,更让各族群众在艺术共鸣中深化情感联结,为新时代的文化交流写下了生动注脚。

  “我在新疆生活了16年,生活就是最好的创作源泉,你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把新疆的美、把各族群众的幸福都画出来了。”王蒙与农民画家代表热情交流。农民画家们也激动地向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王蒙十分关心画家们的创作条件,鼓励他们继续深耕乡土题材,让刀郎农民画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此次画展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指导下,由中共阿瓦提县委、阿瓦提县人民政府、浙江省绍兴市援疆指挥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办。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姜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