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的400多名学生来说,吹竹笛和吃饭睡觉一样日常。

  学校有两间教室因竹笛改变了用途:一间成了音乐排练室,供学生吹笛、排练;另一间10平方米的斗室堆满了竹材与工具,音乐教师肖惠文带着学生在此制作竹笛。

  前不久,肖惠文受邀去北京参加九三阅兵观礼。他特意带上一支竹笛,在住处附近的北京展览馆前吹奏了一曲《歌唱祖国》。回到学校,肖惠文第一时间和学生们分享了观礼见闻。

  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肖惠文入选。

  2017年,刚来水槎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肖惠文25岁,教学生数学课。这里的学生多是来自周边村里的留守儿童,大多住校。一些孩子周末回家后,娱乐活动也只是刷手机。肖惠文渐渐感受到了这群孩子的孤独。学了10年竹笛吹奏的他,主动申请担任学校的音乐教师。

  “乡村学校(教育)不能只是语文、数学,这样很枯燥,学生眼睛里也看不到光。”肖惠文向校长提出让自己专教音乐的想法。时任校长毛会顺告诉他,因为一些原因,音乐教学工作无法考评,肖惠文回答:“我不在乎考不考评,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我自己也能找到价值。”毛会顺接过数学教学的担子,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第一堂音乐课的授课对象,是一群三年级的孩子。肖惠文从创作背景讲到曲目分析,从音乐构造讲到音乐美学,一通照本宣科,学生听进去不多。

  第二堂课,他带上竹笛和葫芦丝,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还设计了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渐渐地,这所乡村小学的课程表上多了竹笛课。

  采购竹笛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肖惠文偶然得知,水槎乡有5万多亩竹林。他买来工具,翻阅资料,就地取材试做竹笛,还到杭州向浙江省非遗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传承人丁志刚请教。几个月后,丁志刚带着114支竹笛来到水槎乡中心小学,让竹笛教学正式进入学校课程中。

  那时,114只竹笛只能作为公共乐器,满足日常音乐教学需要,学生下课需归还。肖惠文鼓励学生课后借笛,方便练习。借笛的人越来越多,肖惠文更加确定,孩子们对吹笛子是有热情的,自己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

  刚开始,有学生总吹不响,肖惠文也很焦虑。后来,他挑了班上几个笛子吹得好的学生去宿舍里教学,学生教学生,果然有效果。“老师教不好,不代表学生也教不好。”他说。

  2020年秋季学期,肖惠文从四、五年级里挑选38名学生成立了竹笛班,每周固定时间上课,假期集中训练。为了提高孩子们对音色和气息的掌控能力,他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跑步、做仰卧起坐,进行体育锻炼。

  到了正式排练的时候,不止一个学生“调皮捣蛋”:有的跑去上厕所,有的喊着要喝水,有聊天的,还有贴笛膜的,笛子吹得也不尽如人意。肖惠文气得回了宿舍,第二天也没去排练室。夜里学生去宿舍喊他,肖惠文耍起了小脾气:“你们回去吧,不排练了,这样的状态怎么练?”

  让肖惠文没想到的是,这群孩子连着3天早上去他宿舍楼下吹笛子。第一天,肖惠文走到宿舍走廊墙角下,偷偷往外望,看见宿舍楼下学生整齐地站成两排,吹他新教的曲子,这一次他没露面。吹到第三天,肖惠文没憋住,跑出去“不留情面”地指出学生吹奏中的问题,双方相视而笑。“他们都没有放弃,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就说不干了,一定要把他们教好。”他说。

  闲暇时,肖惠文会带着学生去竹林间、小溪边吹竹笛。忙碌了一天的村民搬来竹椅,坐在家门口听,路过的村民也会停下来,给他们鼓掌。如今,竹笛教育成了水槎乡中心小学的特色,学生三年级开始学吹竹笛,六年级开始学习竹笛制作,学校不少荣誉都和笛子有关。

  “学笛是音乐教育,制笛是劳动教育。”肖惠文将制笛分为烤竹、去皮、打磨和划线四道主要工序,示范带领学生体验各个步骤:“制作竹笛不能用毛竹,要用苦竹。刚砍下来的竹子不能马上用,要阴干两三年。笛子的壁厚决定了音质的好坏,先测量内径外径,看壁厚,算好孔距、孔宽再打孔。”

  学生初次接触制笛,不免紧张。肖惠文鼓励学生不要怕把竹子烤坏、压裂,以主动“犯错”的方式让他们感受竹子报废的边界。他告诉学生:“不要因为失误而丧失信心,要记得总结经验、敢于试错。”

  这几年,县、乡的文艺汇演名单上,山里娃的名字逐年增多。2022年,在面向全球直播的江西省“侨联四海 情满赣鄱”元宵晚会上,肖惠文带着竹笛兴趣班的学生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邬成香联袂表演《映山红》,广受好评。

  去年,肖惠文牵头完成了农村小学“竹笛进校园”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山里娃吹笛子也有了专属教材。“我教孩子吹笛,不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门乐器演奏技艺,更是想让他们在音乐里找到自信,把音乐的种子播下去。”肖惠文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8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