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既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实践者,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推动者,也是学校思政课改革的参与者。应积极发挥学校共青团主力军作用,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拓展+数字赋能”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主动服务和推动新时代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以“党建引领+文化浸润”铸魂育人

  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对广大青少年的政治引领,是践行共青团初心使命的根本性任务,也是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性工作,更是筑牢思政根基的根本性方法。

  应着力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少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少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少年,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深化他们对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同时,紧紧围绕“党建带团建、基地聚力量”的工作思路,打造集青少年思想提升“加油站”、交流学习“会客厅”、实践锻炼“体验馆”、志愿公益“引力场”于一体的大思政教学基地。通过党建引领助推阵地建设,让大思政在青少年身边有形可感。

  黑龙江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科学精神、工业文化、大美龙江、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龙江优秀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该基地拓展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广度,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正是党建引领下夯实思政教育阵地、拓展育人空间的生动体现。

  在党建引领下,打造文化育人环境同样重要。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的人文校园,让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哈尔滨市阿城区何延川红军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优势,建设了“一厅一廊四展馆”,着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育人场域。该校以书卷形象墙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国旗翻转墙呈现了百年党史,圈梁浮雕墙彰显守正文化主题,红小文化墙记载全国红军小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红色教育。

  以“实践拓展+数字赋能”创新育人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支持共青团按照群团工作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学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校共青团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校共青团要在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校地务实合作、拓展实践基地、搭建育人平台,推动校地资源融合与青少年成长成才双向赋能,共同引导广大青少年上好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

  黑龙江省成立了“青少年公益活动研学实践基地”,吸纳地方优势资源,融合“公益+文化+健康+美育+环保”五大主题,让更多青少年通过公益研学、志愿服务,拓宽眼界、增长见闻,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在深化实践育人的同时,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索打造智慧思政新模式提供了诸多便利。

  发挥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改革的内生驱动作用,推动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不断深化网络育人模式创新。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了“全能”思政教育智能体,系统嵌入思政教育语料字段,反复训练,着重优化AI做思政工作的能力水平,为学校共青团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科技助力。

  做青少年思政工作,就要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应通过发挥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时时关注青少年思想动态,构建网络育人新生态。黑龙江工业学院团委通过“选题申报-田野调研-剧本打磨-教师指导-拍摄剪辑”等流程,实现“翻转课堂”,提升学生理论课堂参与度,实践环节基本全员参与。

  通过构建并深化“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实践拓展+数字赋能”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共青团将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崔胜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