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你对阅兵的感受,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想到的是“稳”。中国是一个很稳的国家。稳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今天的中国人是深有体会的。

  稳中求进——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经济发展向新向好,这是中国的经济实力。

  又稳又快——中国高铁的便利舒适,风驰电掣却能“立币不倒”。这次九三阅兵,多位外国领导人就是乘坐高铁来的,这是中国的科技实力。

  稳如泰山——中国军队的威武雄壮,阅兵场上,横看竖看都是一条直线,“东风-61”更让人安全感满满、自豪感爆棚,这是中国的国防实力。

  大家都会为阅兵的排面和装备感到震撼,思政课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懂阅兵背后的逻辑,认识到九三阅兵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问题一:“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此语一出,迅速登上热搜。如何读懂这句话?我想到了3句名言。

  第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中国人民用血肉铸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武止戈、砥定乾坤。“东风-5C”洲际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彰显战略威慑力。不希望用,但得有,这就是“镇国重器”的意义。

  第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杀手锏,而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和平环境,弘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红色军魂。

  问题二:阅兵不仅阅形,更阅强军风采。从45个方(梯)队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我想到了3个数字。

  第一,从“75厘米”看中国军人。“75厘米步幅±1厘米误差”的标准不仅是技术指标,更是国家形象与军事纪律的象征。有人觉得差不多就行,还有人质疑“战场上如何呢”。须知,战争的核心是人,看看我们战士的眼神,那是纪律、意志、协作、执行,没有什么困难能吓倒他们。

  第二,从“70分钟”看万众归心。铁甲雄师、钢铁洪流、作战体系,这些都是有形的,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在这背后是什么呢?是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作战理念,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数千万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人才,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势不可挡”的必胜决心。

  第三,从“第17次”看历史伟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广场共举行了17次阅兵,都是选择在关键时点上。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鼓舞着全国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问题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过去为什么败?我想到了3个道理。

  第一,得人民之心者胜,失人民之心者败。翻开中国近代史,战争、改革、革命、运动一败再败,这背后有十分具体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是“民心”二字。有没有真正在乎人民?有没有重视人民的力量?有没有让国家、民族和普通民众发生联系?有没有去动员、组织人民共同奋斗?有没有用实际行动争取民心?胜败关键在于人心向背。

  第二,组织起来的人民胜,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败。孙中山先生提出“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由中国共产党人组织起来的人民,不仅打赢了抗日战争,而且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正在强起来。

  第三,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之心为心,所以能把人民组织起来。前面说的这些道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政党、阶层不是不懂。但问题在于,他们都不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以贯之地做下去。相反,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会视人民群众为负担,说老百姓麻木,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那是因为没有任何力量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真正在乎人民,他们所关心的是一部分人之利,而非绝大多数人之利。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老百姓的眼中,中国共产党是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如果你问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我想用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理事)

刘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