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生产向绿色化、数字化、三产融合深刻转型,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创新链拓展,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全新使命,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多层次、专门化的要求。山东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需求导向、精准适配为原则,明确了农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类人才分型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要素重构、因材施教构建分型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依托差异支撑、按需赋能强化教学资源,全面推动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需求导向 精准适配
明确分型培养的目标定位
学校立足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结合不同产业环节和区域特点,科学确立了农学专业分型培养的目标定位,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基于基层农业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学校于2018年发起农学专业省属公费农科生培养项目,以培育“乡村振兴匠”为目标定位,聚焦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育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应用型基层技术推广者。
面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自2020年起创新设立新农科实验班培养模式,以造就农业“产业领军者”为目标定位,以产业思维、创新意识和跨界整合能力为培养重点,培育农业行业的复合型干事创业者。
聚焦农业科技前沿突破需求,学校早在2014年率先设立齐鲁学堂,以培育“行业科学家”为目标定位,通过强化科研训练和学术创新,系统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与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域的拔尖型学术创新者。
要素重构 因材施教
构建分型培养的教学模式
基于农学专业三个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分型培养教学模式。
公费农科生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定向服务县域签订人才规格协议,立足基层农技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创新实施“3年校内学习+半年专业实习+半年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担任“科技专员”,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锤炼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针对性开设《农技推广》《乡村治理实务》等特色课程模块,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新农科实验班以“多域整合”为核心理念,构建跨学科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态环境”四大选修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推动课堂讲授向场景化探究模式转型,借助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竞赛平台,将真实生产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切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
齐鲁学堂实行“3+1+2”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通过国际化、小班化、个性化培养路径,扎实推进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早参与科研实践、早定科研方向”“三早”计划。引入《农业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前沿课程,强化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差异支撑 按需赋能
强化分型培养的教学资源
学校从评价体系、平台支撑、师资配备、实践模式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差异化的教学供给体系,为分型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面向公费农科生,创新实行“专业导师+乡村导师”双导师制。在地方农技中心、农科院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校外实践基地45处,依托乡村振兴驿站等“移动田间课堂”,让学生在真实乡村环境中锤炼技能,强化落地服务能力。
面向新农科实验班,精心打造“班主任+”校内外导师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产业研究院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学生实习、实训平台37个;高标准打造“稼穑强农训练营”,搭建农业产业链数字孪生平台,通过沉浸式生产实践和创赛演练,让学生深度融入行业发展,强化复合创新能力。
面向齐鲁学堂,以学术突破力、前沿敏感度、团队领导力等为核心评价指标,配备院士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导师团队。联合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开通合成生物学云端实验室,依托“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攻关,通过创新实践激发科研潜能,强化学术素养培育。
砥砺奋进 久久为功
书写农业人才培养新篇章
历经多年砥砺奋进,山东农业大学成功构建并实施了“分型培养、精准对接”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才供给质量与社会适应能力。公费农科生项目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摇篮”,新农科实验班成为农业产业创新的“引擎”,齐鲁学堂成为农业科技突破的“高地”。三类人才各有所长、各尽其用,共同构成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矩阵。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推动新农科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着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崭新篇章!
(信息来源:山东农业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