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向未来战场
李清军 宋鹏 巴晨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1日 05版)
“轰轰轰……”新疆天山东麓,狂风呼啸的野外驻训场上炮声隆隆,一场迫击炮实弹射击训练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一发装填——放!”炮弹应声出膛,炸点却偏移了目标方向。
炮兵阵地上,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教授夏广东单膝跪地,根据温度、风速等数值,用指尖在滚烫的沙地上进行密位换算,让学员们明白炮弹的准头是如何被环境参数“偷”走的。在他的指导下,学员即刻修正方位角,再次进行射击,炮弹命中目标。
精教严训
夏广东与轻便炮兵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军旅生涯没有离开过轻便炮兵。当战士时,他在步兵某高炮营服役;考上军校,学的是轻便炮兵专业;毕业后作为优秀学员留校任教,又一直从事着轻便炮兵教学工作。
见到夏广东教授,是在风沙漫天的戈壁滩驻训场上,他正专注地给学员讲解迫击炮瞄准镜的操作使用方法。斑白的头发,黑红的脸膛,满是皱褶的眼廓里目光如炬,讲起话来洪亮有力,尽显一名军事教员不怒自威的气质。
烈日炙烤,地表温度高达40摄氏度,蒸腾的热浪扭曲着人们的视线,夏广东提前半小时出现在炮兵阵地上,检查装备、调试参数、预判风险,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他着眼练兵备战的实际需要,将战术背景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实弹射击组训模式,来锤炼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炮阵地已暴露,向东南方向500米处转移!”夏广东随机导调,学员们闻令而动,迅速撤收装备,消除战场痕迹,向戈壁深处转移阵地。
在对“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时,学员陈瑞鹏本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没想到连放两炮都脱靶。出了“洋相”的陈瑞鹏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把原因归咎于恶劣天气。这时,夏广东走上前取下瞄准镜,卸掉炮架,手扶炮管简便发射,一炮命中“敌”目标。从瞄准到发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前后不到5秒钟,这让陈瑞鹏钦佩不已。
“标尺装定错误,一看就差了100密位!”当发现学员王琦标尺装定错误时,夏广东的疾言厉色如同一枚出膛的炮弹。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瞄准镜上100密位的误差,在3公里上误差就会达到300米,这在战场上后果不堪设想。夏广东耐心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涉及的知识点,指出方向,引导王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夜晚,他又伏案完善学员们的训练档案,标注出每名学员的训练薄弱环节,制订针对性的补差训练计划。驻训期间,这项工作他每晚都坚持着,有时两眼熬得通红,为的就是在第二天的射击训练中,每名学员都能学有所获。
夏广东既坚持共性引导,又兼顾个性培养。正因如此,他的课总是格外受欢迎。这些年,他常常受部队邀请进行轻便炮兵授课辅导和参加各类演练演训活动,从大漠戈壁到雪域高原,几乎跑遍各个轻便炮兵部队。
“夏教授,团里新装备列装,我们吃不透,火力效能老是提高不上去。”前不久,毕业学员杜浩然打来电话向夏广东求助。他赶到团里,连续3天铆在装备旁讲解构造原理,伏在沙盘上推演射击战术,帮助官兵解决了新装备使用难题。
课堂连着战场,教学系着打赢。回到学校,他又第一时间把这次获得的实践案例融进教案,搬上课堂,打通课堂与部队的“最后一公里”。
攻坚克难
一架无人机快速升空潜出,对5公里外“敌”目标展开侦察,3分钟完成对“敌”目标准确定位,把数据传输给地面控制站。炮手获取所需标尺和方向诸元等参数,随着几声清脆的炮弹出膛声,显示屏上赫然显现出炮弹命中的红色标识。炮手赵双双激动地说:“夏教授的这项研究真是太牛了,让迫击炮长上了‘眼睛’!”
2020年,夏广东牵头负责信息化条件下迫击炮的运用发展课题,创造性地提出用智能化系统取代迫击炮观察所的构想。他把无人机系统进行系列改造,推进迭代更新,把“数据测连-诸元计算-修正偏差-射击指挥”形成闭合链路,极大缩短了射击准备时间。
夏广东沉默稳重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心。他带领科研团队学习编程算法,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数据反复进行设计调试,多次赴高原检验研究成果,想法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把技术难关攻克,把成果运用到部队。
星光不负赶路人,历时3年多时间,智能化迫击炮系统终于研制成功。目前,这项成果已在多个部队的实弹射击中得到检验,大大提升了迫击炮的战斗力效能。
“夏教授是出了名的‘科研狂魔’,每次跟他一起完成任务,都能看到他坚定的眼神,感受到他如火的激情,总能够感染和鼓舞着我们。”教员代小军分享了夏广东搞科研的故事。
高原高寒环境下,迫击炮的膛压、射角、空气阻力等参数都会发生变化,有一年,夏广东带队赴高原完成迫击炮高原高寒条件下数据采集验证。
然而,事非经过不知难,数据采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实弹射击,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射程偏差了20米。夏广东顾不上高原反应,带领团队徒步数公里追踪弹着点。在齐膝深的雪地里,他蹲下来用工兵铲一点点清理开积雪,仔细测量弹着点和弹坑深度,记录下冻土的硬度。
“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数据,都会影响作战胜负。”他边说边往笔尖上哈气,让冻僵的笔能继续书写。半个月后,他的相机里存了2000多张弹着点照片、30多个小时的视频录像,还有厚厚两本浸过雪水的观测笔记。这些数据生成的研究报告,被上级机关采纳。
严慈厚爱
谈起夏教授,学员王宇航这样评价他:课堂上是令人敬畏的“铁面教官”,生活中是最贴心的“夏爸爸”。
学员王宇航的毕业论文是由夏广东指导完成的。论文撰写期间,他帮助选角度、捋思路、找方法,每次都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一次,王宇航缺少一些关键性的论文资料,多处查找无果,情急下深夜发微信向夏教授求助。次日清晨,他看到教授凌晨的回复“资料已发送至邮箱”。晨光中,王宇航思绪良多,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
临近毕业的时候,王宇航再度把夏教授赠送给他的《轻便炮兵火力运用与训法研究》手稿在案头摊开,添加上最新的数据与学习思考。他要把这份凝结着夏教授智慧和心血的“毕业礼物”装进行囊,带到任职部队。
梁威临是一名青年学员,刚踏入军校时,曾一度对严格的训练管理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夏广东主动靠上去,不仅在学习上给他“开小灶”补课,更在生活细节中给予关心照顾。在他的持续关心下,梁威临走出低谷重燃斗志,发奋学习训练,学习成绩从垫底跃升至优秀。毕业前夕,他毅然递交了赴藏申请书。
如今,梁威临已在西藏亚东任职4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边防干部。闲暇时,夏广东经常给学员们讲述梁威临的成长成才之路,鼓励学员毕业到边关海岛去,到军事斗争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夕阳下的野外驻训场,炮火的硝烟尚在眼底,浑身沾满沙尘的夏广东席地而坐,把学员们的思绪拉进了历史的长河。
“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炮兵连长赵章成凭借一门‘跛腿瞎眼’的迫击炮和3发炮弹,摧毁敌3个火力点,书写了‘三炮救长征’的神炮传奇……”授课中,他巧妙地把轻便炮兵的经典战例和光荣传统融进课堂,如盐入水般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来增强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和训练热情。
生活中的夏广东为人低调、态度谦和且不善言辞,但只要一提及轻便炮兵,一投入到教学中,他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敏捷专注、侃侃而谈、满腔热忱。
前后两种反差有时让人觉得夏广东教授很可爱,但更多的是被他身上那种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和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课堂间隙,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打开了“话匣子”,与学员谈心交心,给学员解疑释惑,一遍遍地叮嘱:“不管是遇到专业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别怕打扰,随时找我。”
风拂天山,炮声再起。夏广东的身影依然如钢钉般锲在阵地上,为年轻的炮手们校正着准星。透过这准星,学员们把目光瞄向远方,瞄向未来战场。
李清军 宋鹏 巴晨剑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1日 05版
“轰轰轰……”新疆天山东麓,狂风呼啸的野外驻训场上炮声隆隆,一场迫击炮实弹射击训练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一发装填——放!”炮弹应声出膛,炸点却偏移了目标方向。
炮兵阵地上,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教授夏广东单膝跪地,根据温度、风速等数值,用指尖在滚烫的沙地上进行密位换算,让学员们明白炮弹的准头是如何被环境参数“偷”走的。在他的指导下,学员即刻修正方位角,再次进行射击,炮弹命中目标。
精教严训
夏广东与轻便炮兵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军旅生涯没有离开过轻便炮兵。当战士时,他在步兵某高炮营服役;考上军校,学的是轻便炮兵专业;毕业后作为优秀学员留校任教,又一直从事着轻便炮兵教学工作。
见到夏广东教授,是在风沙漫天的戈壁滩驻训场上,他正专注地给学员讲解迫击炮瞄准镜的操作使用方法。斑白的头发,黑红的脸膛,满是皱褶的眼廓里目光如炬,讲起话来洪亮有力,尽显一名军事教员不怒自威的气质。
烈日炙烤,地表温度高达40摄氏度,蒸腾的热浪扭曲着人们的视线,夏广东提前半小时出现在炮兵阵地上,检查装备、调试参数、预判风险,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他着眼练兵备战的实际需要,将战术背景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实弹射击组训模式,来锤炼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炮阵地已暴露,向东南方向500米处转移!”夏广东随机导调,学员们闻令而动,迅速撤收装备,消除战场痕迹,向戈壁深处转移阵地。
在对“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时,学员陈瑞鹏本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没想到连放两炮都脱靶。出了“洋相”的陈瑞鹏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把原因归咎于恶劣天气。这时,夏广东走上前取下瞄准镜,卸掉炮架,手扶炮管简便发射,一炮命中“敌”目标。从瞄准到发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前后不到5秒钟,这让陈瑞鹏钦佩不已。
“标尺装定错误,一看就差了100密位!”当发现学员王琦标尺装定错误时,夏广东的疾言厉色如同一枚出膛的炮弹。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瞄准镜上100密位的误差,在3公里上误差就会达到300米,这在战场上后果不堪设想。夏广东耐心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涉及的知识点,指出方向,引导王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夜晚,他又伏案完善学员们的训练档案,标注出每名学员的训练薄弱环节,制订针对性的补差训练计划。驻训期间,这项工作他每晚都坚持着,有时两眼熬得通红,为的就是在第二天的射击训练中,每名学员都能学有所获。
夏广东既坚持共性引导,又兼顾个性培养。正因如此,他的课总是格外受欢迎。这些年,他常常受部队邀请进行轻便炮兵授课辅导和参加各类演练演训活动,从大漠戈壁到雪域高原,几乎跑遍各个轻便炮兵部队。
“夏教授,团里新装备列装,我们吃不透,火力效能老是提高不上去。”前不久,毕业学员杜浩然打来电话向夏广东求助。他赶到团里,连续3天铆在装备旁讲解构造原理,伏在沙盘上推演射击战术,帮助官兵解决了新装备使用难题。
课堂连着战场,教学系着打赢。回到学校,他又第一时间把这次获得的实践案例融进教案,搬上课堂,打通课堂与部队的“最后一公里”。
攻坚克难
一架无人机快速升空潜出,对5公里外“敌”目标展开侦察,3分钟完成对“敌”目标准确定位,把数据传输给地面控制站。炮手获取所需标尺和方向诸元等参数,随着几声清脆的炮弹出膛声,显示屏上赫然显现出炮弹命中的红色标识。炮手赵双双激动地说:“夏教授的这项研究真是太牛了,让迫击炮长上了‘眼睛’!”
2020年,夏广东牵头负责信息化条件下迫击炮的运用发展课题,创造性地提出用智能化系统取代迫击炮观察所的构想。他把无人机系统进行系列改造,推进迭代更新,把“数据测连-诸元计算-修正偏差-射击指挥”形成闭合链路,极大缩短了射击准备时间。
夏广东沉默稳重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心。他带领科研团队学习编程算法,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数据反复进行设计调试,多次赴高原检验研究成果,想法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把技术难关攻克,把成果运用到部队。
星光不负赶路人,历时3年多时间,智能化迫击炮系统终于研制成功。目前,这项成果已在多个部队的实弹射击中得到检验,大大提升了迫击炮的战斗力效能。
“夏教授是出了名的‘科研狂魔’,每次跟他一起完成任务,都能看到他坚定的眼神,感受到他如火的激情,总能够感染和鼓舞着我们。”教员代小军分享了夏广东搞科研的故事。
高原高寒环境下,迫击炮的膛压、射角、空气阻力等参数都会发生变化,有一年,夏广东带队赴高原完成迫击炮高原高寒条件下数据采集验证。
然而,事非经过不知难,数据采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实弹射击,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射程偏差了20米。夏广东顾不上高原反应,带领团队徒步数公里追踪弹着点。在齐膝深的雪地里,他蹲下来用工兵铲一点点清理开积雪,仔细测量弹着点和弹坑深度,记录下冻土的硬度。
“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数据,都会影响作战胜负。”他边说边往笔尖上哈气,让冻僵的笔能继续书写。半个月后,他的相机里存了2000多张弹着点照片、30多个小时的视频录像,还有厚厚两本浸过雪水的观测笔记。这些数据生成的研究报告,被上级机关采纳。
严慈厚爱
谈起夏教授,学员王宇航这样评价他:课堂上是令人敬畏的“铁面教官”,生活中是最贴心的“夏爸爸”。
学员王宇航的毕业论文是由夏广东指导完成的。论文撰写期间,他帮助选角度、捋思路、找方法,每次都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一次,王宇航缺少一些关键性的论文资料,多处查找无果,情急下深夜发微信向夏教授求助。次日清晨,他看到教授凌晨的回复“资料已发送至邮箱”。晨光中,王宇航思绪良多,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
临近毕业的时候,王宇航再度把夏教授赠送给他的《轻便炮兵火力运用与训法研究》手稿在案头摊开,添加上最新的数据与学习思考。他要把这份凝结着夏教授智慧和心血的“毕业礼物”装进行囊,带到任职部队。
梁威临是一名青年学员,刚踏入军校时,曾一度对严格的训练管理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夏广东主动靠上去,不仅在学习上给他“开小灶”补课,更在生活细节中给予关心照顾。在他的持续关心下,梁威临走出低谷重燃斗志,发奋学习训练,学习成绩从垫底跃升至优秀。毕业前夕,他毅然递交了赴藏申请书。
如今,梁威临已在西藏亚东任职4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边防干部。闲暇时,夏广东经常给学员们讲述梁威临的成长成才之路,鼓励学员毕业到边关海岛去,到军事斗争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夕阳下的野外驻训场,炮火的硝烟尚在眼底,浑身沾满沙尘的夏广东席地而坐,把学员们的思绪拉进了历史的长河。
“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炮兵连长赵章成凭借一门‘跛腿瞎眼’的迫击炮和3发炮弹,摧毁敌3个火力点,书写了‘三炮救长征’的神炮传奇……”授课中,他巧妙地把轻便炮兵的经典战例和光荣传统融进课堂,如盐入水般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来增强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和训练热情。
生活中的夏广东为人低调、态度谦和且不善言辞,但只要一提及轻便炮兵,一投入到教学中,他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敏捷专注、侃侃而谈、满腔热忱。
前后两种反差有时让人觉得夏广东教授很可爱,但更多的是被他身上那种拼搏奋进的精神状态和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课堂间隙,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他打开了“话匣子”,与学员谈心交心,给学员解疑释惑,一遍遍地叮嘱:“不管是遇到专业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别怕打扰,随时找我。”
风拂天山,炮声再起。夏广东的身影依然如钢钉般锲在阵地上,为年轻的炮手们校正着准星。透过这准星,学员们把目光瞄向远方,瞄向未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