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舞蹈诗的落幕时刻,舞台灯光渐暗,一种崭新的教育图景却在此刻豁然明亮。生态文明理念不只是课本概念,而是化作直击心灵的震颤。这场没有文字的思政课,以艺术为载体对传统思政模式展开重构。

  自共青周刊开辟《校园好剧》专栏以来,在对校园好剧的持续采访中,记者对一部校园剧如何以剧育人有了若干观察与思考。

  一部好剧事实上正让教育逻辑产生转向。传统思政课堂多倚重理论灌输与逻辑推演,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各高校用心编排的校园好剧,以剧育人的突破正在于将革命精神、红色理念、生态文明观念等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体叙事。

  如舞蹈诗《共生》中,当勺嘴鹬被塑料缠绕的挣扎动作让观众泪下,当红柳治沙的顿挫舞步呈现生命的坚韧,抽象的环保理论被具象化为情感冲击力。这种转化契合了艺术“让人动心,让灵魂经受洗礼”的本质,更揭示了艺术思政的核心优势:感性体验创造的记忆锚点远胜概念灌输。

  与《共生》编导磨琪卉的对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当学生为舞台上的生态悲剧落泪时,种子已在心里发芽。”我想这种由情入理的渗透,直抵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终极目标。

  另一个让人欣喜的发现,是一部好剧正引领着创作主体的突破,青年不断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在对《共生》的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参演学生的投入和用心程度,远超想象。

  超80名非专业学生演员在科学指导下化身生态符号:法学学生演绎候鸟濒死,植物学研究生用身体模拟植物生长。我想这种参与本质就是深度认知的内化过程——演员游茜羽通过老师讲解和观察真实鸟类,将环保理念转化为肌肉记忆;志愿者为呈现林海波动,手上磨茧仍反复练习长绸布操控。当学生从教育的接收者转变为理念的身体力行者,思政教育也正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传”的质变。

  更重要的是,据记者观察,在全国各地各大校园中上演的好剧,正完成教育时空的延展,思政价值正从课堂流转到生活。

  传统思政课受限于课时与教室,而艺术载体则构建了全域浸润的教育生态。舞台效应持续发酵:《共生》观演散场时,现场很多学生告诉记者,很受触动,在日常生活中尤会注意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学生李容萱在观演中不停擦拭泪水,她告诉记者自己主动参与了西部儿童书信计划,演员刘雨奇则将舞蹈体验转化为植物学研究的新视角。

  这种种延伸,印证了艺术思政的长效浸润作用,当艺术激活了“教学做合一”的闭环,教育便从瞬时讲授升华为终身践行的价值信仰。

  这种范式突破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只有先触动心灵的地壳,理念的种子才能扎根生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