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院与荆门市教育局密切协作,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立和完善运转机制,以“共学、共研、共教、共享、共育”的“五共”理念串联大中小学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在机制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等“六个维度”实现突破,为区域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荆楚经验”。

  机制创新强根基

  2023年4月,荆楚理工学院、荆门市教育局分别获批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示范校和综合改革试验区。2023年5月,荆楚理工学院联合荆门市教育局,召集共同体成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学习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宣讲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湖北省“大思政课——新时代共同成长工程”实施方案》《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引导共同体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好荆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要求各共同体单位党组织组织专班对本单位近三年来落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和指示精神情况进行自查,找出问题及时整改,为进一步推动荆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荆楚理工学院坚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先后出台《荆楚理工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荆楚理工学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

  师资培优提质量

  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讲好“大思政课”,建强“大师资”,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

  荆楚理工学院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健全思政教师入职退出机制,配齐补强思政教师队伍;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的平均水平;学校每年划拨思政课教师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专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荆楚理工学院协同荆门市教育局,统筹全市一体化建设工作,聚焦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强化问题导向,动态调整优化工作策略。通过持续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题研修,覆盖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研修内容聚焦政策解读、课程共研、教学实操等环节,有效提升教师对一体化建设的理论认同与实践能力,为思政课改革注入新动能。

  实践育人拓阵地

  在全市10个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荆楚理工学院整合全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先辈故居、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遴选荆门市科技馆等40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共建共享”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社会治理实践成果、乡村振兴前沿阵地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推动课堂“从教材中走出、到生活中扎根”。

  同时,为促进思政课“行”在路上、“走”进心里,以“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深入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等地学习,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领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让思政课有根有魂、有滋有味,越来越鲜活。

  精品课程创示范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荆楚理工学院牵头聚焦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强、实效性高的“金课”项目。学校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为基本依据,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形成覆盖全学段、突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示范“金课”群,在2023年度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同时,通过精品课展示、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活动,连续举办多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成果展,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竞赛活动,推动“理论+实践”“校内+校外”育人模式创新,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教育相衔接的思政育人格局,进一步推进了大思政课建设理念、方法、模式创新。

  科研赋能结硕果

  理论研究是“大思政课”走深走实的重要支撑。荆楚理工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平台,聚焦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深入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教学成果培育。

  学校联合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高校引领之“势”、科研攻坚之“力”、全域协同之“效”,全力打造“全域协同、学段衔接、特色鲜明”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荆门样本”。2023年以来共立项课题115项,覆盖基础教育、高中及高校学段,重点围绕心理发展、红色资源、学科融合等主题,逐步形成“科研统筹、高校引领、全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协同科研机制。

  2023—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湖北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截至目前,学校已发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研究》等专著,系统总结了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构建、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经验,实现科研成果全域共享、育人成效全学段提升,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大思政”育人品牌。

  特色品牌促提升

  荆楚理工学院坚持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方向,着眼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打造思政品牌。学校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持续向全市大中小学推送荆门市一中“品正”教育、名泉小学“雅行”教育、海慧中学“合育”教育、望兵石学校“少年军校”等思政品牌经验,“最美思政教师”“荆门名师”等先进事迹,进一步强化了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荆楚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荆楚理工学院红色思政研究基地”获批为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以此为支撑,“红色思政”系列教育平台面向荆门市大中小学各学段,持续开展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面向荆门市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党性教育。

  同时学校还加强大思政共同体建设与其他工作共建共促共融。开展“思政+党建”工作,荆楚理工学院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打造了“小雏菊——生命之花”健康传播志愿服务队、高才兵爱心志愿服务队、芳才志愿服务队、九渊大讲堂等一批党建工作品牌。开展“思政+德育”工作,建设中国科协学风传承工作室5个,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优良学风,围绕实践育人、新媒体网络育人和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工作,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研究创作传播活动,让青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传播主体、实践主体,推动形成良好学风建设生态。

  今后,学校将持续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面向相关地区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跨学段以及跨校区、跨学区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牵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完善教学体系,实现不同学段教学的有机衔接;整合师资队伍,增强不同学段教师的协同能力;加快平台建设,实现不同学段的资源共享,以更大力度推进校地协作、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升级,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

  (信息来源:荆楚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