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当看到“杨靖宇支队”的战旗迎风招展,随着战车驶过长安街,杨靖宇将军的曾孙马铖明感慨:“曾祖父和他领导的部队从磐石孕育起步,他的精神没有被敌人消灭、没有被时间磨灭,传承至今,发展壮大!”

  当天,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一早,98岁的抗战老兵孟繁德就让儿子把电视机打开,观看期待已久的阅兵式直播。这位13岁就参加八路军的老兵,曾经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几乎走遍整个东北。

  当看到新型装备驶过天安门,孟繁德双手竖起大拇指:“现在的武器装备,比起我们那时候,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现在的中国强大了。”

  “当年我们打仗的时候,每人一支步枪,才两发子弹,还经常卡壳。”坐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的家中,101岁的抗战老兵赵文禄回忆。他的父亲于1944年被日寇残忍杀害,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他加入八路军,自此投身革命浪潮之中。

  看着电视屏幕里的先进武器装备,赵文禄抹去眼角的泪水。“我们抱着不胜不归、绝不后退的决心死守阵地。”这位老兵动情地说,尽管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战友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把敌人赶出去,“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

  2014年,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1982年出生的任宏伟,是“英雄母亲”邓玉芬的第四代重孙,从小便耳濡目染,听着先辈的英雄故事长大。观看阅兵式后,任宏伟感慨:“阅兵中各种新型重型装备,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祖国强大了,让我们老百姓心里更有底气。”

  在任宏伟看来,延续“英雄母亲”的爱国情怀,就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他最珍贵的“传家宝”。

  “当我看到抗战老部队在雄壮的乐曲中通过天安门广场,不禁联想起我的外祖父。”抗日名将陈宝仓烈士的外孙女李敏通过电视全程观看了阅兵式直播。

  陈宝仓曾在抗日战场上英勇负伤,失去了右眼,成了独眼将军。抗战胜利后,他主持了青岛的受降仪式,见证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荣耀时刻。为了祖国的统一,已加入地下党的他毅然赴台,最终英勇就义。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李敏激动地说:“此时此刻,我很想对外祖父说,您没能亲眼看见中国军队日益强大,然而,从那震撼人心的阅兵式上,我领略到中国国防力量的雄厚与威武;您没能亲身见证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但当歼-20和歼-35A等先进的战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时,那一刻,我看见了中国在航空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从阅兵式上那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的队伍中,我深深感受到人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一切无不彰显着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

  开国上将李克农的孙子李凯城当天受邀现场观礼。前不久,他参观了国家安全部门举办的“岂曰无名 山河为证”展览,了解到许多无名英雄的故事,深受震撼和感染。

  “我爷爷李克农是党的隐蔽战线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李凯城说,“这条战线的英雄太不容易了,不应该让他们永远无名。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他们,学习他们,传承其红色基因。”

  “如果我的父亲能看到阅兵式,他一定会高兴的。从天空到大地,从海洋到网络,我们都有坚强可靠的武器,对来犯之敌不留一线空间。”在收看阅兵式前,85岁的倪秀专门给家里换了台大电视。

  她的父亲倪杰烈士,已牺牲80余载。倪杰出生于江苏盐城的贫农家庭,1940年加入抗日队伍。1942年11月,年仅25岁的倪杰在一次反伪化斗争中,为掩护战友安全转移,不幸中弹被捕。面对敌人千方百计的劝降、严刑拷打、威胁,倪杰威武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当时,倪秀和母亲为躲避日伪军追杀,辗转投奔新四军的部队,才活了下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到:“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倪秀对这段话深有感触,她表示,以盛大阅兵仪式来纪念抗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更是为了坚定捍卫和平。“我们要永远地和平下去,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世界人民也要和平。”

  作为一名90后团干部,马铖明也认为,新时代青年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要以不惧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将先烈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 周围围 王培莲 陈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