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8岁的抗战老兵鞠万昌平日里总不停念叨:“一定好好活着,替牺牲的战友看看现在的世界。”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187名战友,如今只剩他一人健在。
1927年,鞠万昌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北左庄,回忆起日军第一次进村扫荡时的情景,他仍旧悲愤不已。“日本人实行三光政策,留在村庄里的人都被杀了,河里漂着很多尸体,杀完了抢粮食,放火烧。”他讲述,“有个邻居才30多岁,就是普通老百姓,因为跑得晚了让人逮住,被刺刀挑死了。”
16岁那年,鞠万昌到上海谋生计,看见桥头有日军站岗,过路的百姓必须停下90度鞠躬,有的人不服气,要么换来一顿毒打,要么直接被刺死,鞠万昌也因不肯就范挨了军棍。当时他并不懂得多少革命大道理,只知道“不把鬼子打走,家乡也没了”。
1944年,鞠万昌加入新四军第3师22团1营,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他回忆,那时部队武器装备不行,不少人没有枪,只能背着大刀,但依旧士气激昂。“当时有句口号,打死了算,打不死干。就算没有枪,我也要打你两巴掌。”
1945年5月,鞠万昌参加打击阜宁县城日伪军战斗,部队从日本人手里缴获了一挺重机枪,鞠万昌成为队伍里唯一的重机枪手。“重机枪一分钟能打1000多发子弹,扫射起来说不清能打死打伤多少人,用日本人的武器打日本人,特解气!”
战斗中,重机枪手一直是敌人重点攻击对象。一次,他一心向前冲,不幸被子弹击中腿部。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因为战场上不能少了重机枪。为不影响部队作战,领导特批他可以骑着毛驴上战场,“毛驴上的重机枪手”成为鞠万昌多年来的一段笑谈。
参加抗战后,鞠万昌在大小战斗中多次负伤。他的耳朵被炮弹震伤,至今有一侧耳朵听不清楚。他的脚踝里有一枚炮弹弹片,一到阴天下雨就会红肿疼痛,走不了路。
1945年8月15日,鞠万昌在他的《战地日记》里写道:“抗战胜利了,但我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只要活着,就要把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多年来,鞠万昌始终秉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件背心补了又补,说啥也不换新的。“抗战那会儿没粮吃,为了填饱肚子吃树皮,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说。虽然对自己抠门,但他每年都把省下的钱,用来资助山区里的贫困学生。
这些年,他也会时常回到老部队,来到高校、企事业单位,为青年朋友讲历史、上党课。他说:“年轻时是重机枪手,现在老了扛不起枪,要当好宣传员,讲好中国故事,把红色种子种在娃娃们心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