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在生态环境部今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介绍,十年来,我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九连升”,到今年年底有望“十连升”。

  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90%,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0%,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在2024年的治水“成绩单”中,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洱海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贯通;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贯通。

  “虽然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同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期待还有差距。”蒋火华说,他们在一线调研发现,部分地区“房前”的状况还看得过去,但“屋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近期,很多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当地河流、湖泊出现水污染问题,导致有的树木枯死,有的农田秧苗烂根,有的鱼虾死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为更好反映人民群众身边水体状况,“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在国家监测网络布局上,继续关注大江大河的同时,更多向江河支流、小微水体拓展。

  蒋火华还介绍,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将从单纯的“好Ⅲ水质比例”向综合的“优良水体比例”转变,在关注水环境理化指标的同时加入水生态相关指标,更加全面反映水生态环境状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