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好好的,凭什么说是我们漏的?”一句质疑让邻里沟通陷入僵局,而这正是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道金碧东社区退伍老兵杨献伟工作中常遇到的场景。

  瑞宝街第一金碧花园小区的翟女士,因自家厨房天花板大面积漏水,与邻里发生纠纷,最终在杨献伟的调解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事后,她特地来到“杨班长志愿服务工作总队”致谢。她说:“要不是杨班长耐心调解,这事不知道还要拖多久。”

  这些年,“杨班长”这个称呼在小区家喻户晓。他以“家长里短、纠纷争吵、急难愁盼都找杨班长”“街坊呼,班长应”的承诺赢得了居民的信任。2021年,“杨班长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后更名为“杨班长志愿服务工作总队”——记者注),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吸纳律师、心理健康工作者、调解员等专业人士加入,为社区居民提供调解、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多年来,在杨献伟的带领下,这支队伍累计化解各类矛盾100多起,并推动居民从“被服务者”逐步转变为“社区共建者”,让爱与关怀实现双向流动。

  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道金碧东社区”获评“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金碧东社区目前已有超过60%的居民参与过志愿服务。除了“杨班长志愿服务总队”,还有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春瑞宝”青年社区志愿服务队,从“青春伴读”到“应急救援”,从“长者关怀”到“非遗传承”,整个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可谓百花齐放,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开展,不仅为青年搭建成长的平台,更让社区焕发多元共治的活力。

  “用行动为社区添砖加瓦,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最打动我。”20岁的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朱诗语,从高三毕业起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助人过程中,她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升,同理心与责任感也日益增强。在社区党委“党员+青年志愿者”双联动机制的培养下,她从普通志愿者成长为骨干,如今还担任着学校与社区的志愿联络员,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社区挖掘优秀团员青年担任志愿者骨干,目前已开展15场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并将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让青年在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关爱独居老人等志愿服务中锤炼本领,形成个人成长与群体共建的良性循环。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联合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精心打造了“青春瑞宝”志愿服务站,设置伴读室、志愿者之家等功能空间。利用这些空间,社区组建一支亲子阅读志愿讲师服务队,累计开展59场儿童故事会,服务近2000个家庭。教师谭子华正是带孩子参加绘本活动时,被志愿者的热情深深打动,主动申请成为社区“青春伴读”项目的绘本讲师志愿者。

  社区还将志愿服务延伸至应急保障与民生关怀领域。2021年10月,“青春瑞宝”社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成立,89名持证志愿者中,青年占比达44%,队伍常态化开展消防知识普及、急救演练等活动,为社区安全筑牢防线。同时,以“社区行动日”为载体,联合多支专业队伍开展非遗体验、应急消防知识宣传等活动。社区还通过“志愿服务+公益募捐”模式,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普法教育等六大主题便民服务,募集6227册图书助力山区儿童。

  “这些老人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关怀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心灵慰藉。”安全工程师李昭亮2020年年初接触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慢时光长者关怀计划”后便主动加入,担任志愿者统筹。他身兼多职,为长者打扫卫生、共度节日、参与义诊,为长者带去温暖陪伴。在他看来,这一计划让更多人了解到独居老人的现状,也吸引了不少青年参与其中。

  为让志愿服务更具影响力,社区强化品牌建设意识,不断打造多个特色项目,拓宽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慢时光长者关怀计划”悉心陪伴老年人;“幸福·家”项目聚焦困境青少年家庭,通过居家微改造为孩子们营造舒适成长环境;“衣旧有爱”项目联合企业回收旧衣,为山区儿童换购冬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