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有一所以抗日民族英雄董毓华的名字命名的中学——毓华中学。步入校园,东侧一座两层红色小楼引人注目,“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几个金色题字格外显眼。

  “9月一开学,我们将组织新生走进陈列馆,到董毓华家乡参观烈士故居,重温英烈抗战事迹,接下来围绕纪念董毓华烈士及一二·九运动,举办征文、演讲、红歌比赛,手抄报展评等活动,引领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涵养家国情怀。”毓华中学校长田晨晔介绍。

  董毓华是湖北蕲春人,发动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和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青年运动杰出领袖,抗日战争民族英雄”——这是198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为董毓华烈士写的题词。

  陈列馆内,系列照片、文物、战地日记等展现了董毓华的生平、革命事迹。

  1907年,董毓华出生于蕲春县狮子镇董冲村。父亲曾在当地乡间办学,董毓华受父亲及私塾老师的影响,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立志读书报国。1922年,15岁的董毓华就曾在父亲创办的董冲学校协助当“小先生”,教图画、音乐、英文课。

  1924年,董毓华赴武汉求学。他学业优异,关注时政,积极参加学校的革命活动。

  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董毓华同几名老乡一道,发起组织“沪案后援会”,举行抗议游行。军警野蛮镇压,董毓华冲在前面掩护同学,踝骨被打裂,他强忍疼痛继续指挥,直到被抬进医院。那年,董毓华在董必武等人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董毓华考入武昌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汉阳十五小学教书。1933年秋,他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在校组织成立了中国大学学生救国会。

  1935年,日本侵略者向我华北步步紧逼。11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北平学生联合会”成立,董毓华是该会负责人之一。12月8日,他和姚依林、黄敬等一道,召集几所大中学校代表密议,制定9日上午的请愿游行计划。

  12月9日凌晨,董毓华带着中国大学的学生们顶着寒风冲出校门。董毓华高举“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大旗,走在队伍前面,游行队伍一路增加到数千人。学生们高呼抗日救国口号示威游行,要求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保全中国领土完整。这场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937年,董毓华赴津南、冀中、冀东、冀南等地为共同抗日作准备。1938年6月,董毓华与冀东抗日联军领导人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八路军挺进冀东的大好形势,发起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

  7月11日,董毓华率兵发动起义,迅速攻克了昌黎、滦县、乐亭县城,有力配合了全局战斗,使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获得胜利。面对敌人反扑,董毓华奉命带队向平西转移,并把这支队伍改编入八路军,他任平西抗日联军司令员。

  1939年3月,董毓华担任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同年6月,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董毓华,终因长期奔波奋战、积劳成疾而病逝,时年32岁。

  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董毓华名列其中。

  如今在蕲春县毓华中学,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全天对学生开放。在当地,许多中小学生走进陈列馆,了解先烈故事、感悟先烈精神。

  “在这座静静矗立的展馆中,每件展品、每幅图片都在无声诉说着董毓华烈士的传奇一生和壮烈事迹,让人肃然起敬。他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与奋斗,为人民谋福祉。”当地初中生张芮萌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