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少年在球场上追逐着篮球,鞋底与塑胶地面摩擦出清亮的声响,每一次传球、投篮都充满力量。旁边的小公园绿树成荫,健身区总有来客。
这个占地2100平方米、有篮球场的“口袋公园”,前身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公安局龙川派出所的办公区。不久前,派出所拆除了两米高的铁栅栏,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绿地和篮球场,成为周边3个小区、4个自然村的“共享客厅”。“过去觉得派出所高墙大院,让人有距离感。现在这里成为大家休闲放松的地方,警民关系更近了。”附近居民章华说。
“围栏拆掉容易,但真正要拆除的是警民之间的‘心墙’。”南华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赵润敏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公安机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的探索。
为破解群众“报案多头跑”的痛点,今年1月,南华县公安局在龙川派出所一楼大厅设立了县级接报案中心,实现“一窗受理,全程跟踪”。群众无论来自何地,报警“只进一扇门”,一经受理,案件办理便一跟到底,实现从接警到结案的无缝衔接。
此外,“1133”快速响应机制成为提升警务效率的关键——1分钟内完成信息录入,1分钟内汇报值班领导并生成派警指令,民警3分钟内出警,3日内反馈结果。
在寻找李女士走失女儿的过程中,这一机制展现了高效。接警后,民警一边安抚李女士,一边录入特征并标记“儿童走失”。同时,综合指挥室调取孩子走失地及周边的高清监控画面,“红衣小鸭裙,4岁女孩”的信息同步到所有巡逻警力,仅8分钟,指挥室锁定了孩子的身影,对讲机里传来找到孩子的好消息。
来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普济(化名)体验了“容缺受理”的服务。其用人单位要求提供相关证明,而开证明必须回老家。为此,龙川派出所启动“容缺受理”并主动联系用工单位说明情况,让普济顺利入职。“派出所让我知道,我的事有人管,让我感到被重视。”普济说。
为更好服务群众,接报案中心还配备专职法制员,实时巡查接处警是否及时、笔录是否规范,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龙川派出所还在一楼大厅放置了“云岭法务通”终端机,群众可以免费打印法律文书模板。
为保护报案人隐私,派出所设置了隐私警情接警室,警室里配置暖色沙发、植物和玩偶等,让家暴受害妇女、受侵害的未成年人避开异样眼光,安心诉说。今年以来,13名特殊案件当事人在这里获得心理干预。
“龙川派出所的‘拆墙行动’,拆掉的是有形的围墙,建立的是无形的信任。”赵润敏说,这不仅是城市微更新的案例,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缩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实习生 杨敬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