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石山突围中,王春太所在的连,从120人到最后只剩23人,但没有一个人喊撤退。因为他们身后就是老乡的家,退一步,敌人就火烧整个村。”每当团长春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天娇跟人讲起老兵故事时,总会思考一个问题:老兵的故事该怎么讲,才能更有力量、更有影响?
创新开展青少年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是团长春市委一直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团长春市委聚焦于开发和利用域内红色资源。从2022年开始,团长春市委联合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党员教育中心等单位策划实施了红色访谈项目。
项目深入采访了19位老兵,制作推出了《追忆峥嵘岁月 对话红色青春》19集系列视频。这些老兵平均年龄92岁——王春太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反“扫荡”的硝烟,田和年参加过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杨德宝在辽西阻击战中立过大功,张安平从战场转到工厂建设一线……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的刘天娇发现,面对面采访每一位老兵时,档案里的名字和历史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找到人是第一步,讲好故事才是关键。老兵们年逾九旬,记忆碎片化,部分历史细节涉及战役部署、部队番号,需严谨校核。为此,团长春市委组建了由党史专家、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老兵家属组成的顾问团,逐字逐句核对访谈内容。
为了让红色故事有效传播,团队还在视频制作时采用了“场景还原”手法。例如,在视频中,当99岁的老兵王春太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忆战争岁月时,镜头就切到一组历史影像资料——破烂的棉袄、磨破的军用水壶、手里举着的步枪,瞬间把观众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
起初,项目组还有所顾虑:年轻人会不会觉得老兵的故事太遥远?采访时才发现,老兵的语言自带吸引力:“饿肚子时,战友把仅有的半块饼分给大家一起吃”“冲锋号一响,全班就往前冲”……项目组成员、团长春市委宣传部干事李雨萌说:“这不只是历史,更是我们身边前辈的亲身经历和人生选择。”
为了让红色故事触达更多青年,项目组把每集专访视频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为每集制作1分钟短视频进行传播。除了在线上推广和传播,团长春市委还联动全市中小学和高校,让老兵故事进入中小学的主题班队会、纳入高校的“思政微课堂”、制成社区的“银发宣讲”素材。有的小学生把老兵故事写进了作文,有的大学生在网上视频页面评论区留下感想,转发给同学。
在团长春市委副书记徐志成看来,创新传播方式才能让红色历史保持温度。老兵杨德宝接受项目组采访时说,以前总觉得年轻人对战争年代的事不感兴趣,“你们这样重视这段历史,我有义务要认真讲给你们听”。几位老兵在看到视频被广泛推广后,主动联系项目组:“我又想起来还有个战友的故事没讲,能不能再来采访?”王春太的女儿发现,以前父亲不太愿意提过去的事,接受访谈后,他经常翻看老照片,“应该给年轻人留下更多的抗战故事”。
“我们在主动挖掘、创新传播红色故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信仰的力量。老兵们在倾情讲述中,再次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延续。”在刘天娇看来,这正是老兵访谈项目的意义。
辛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