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崔晋文像个历史学者,在字迹模糊的旧纸堆和各种方言的老者回忆里,还原一个生活于战火年代的年轻人的生平。80年或更久之前的文字、记忆有时“打架”,她就要去找更多线索来求证。

  崔晋文是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她想从史实和心理上靠近的那个年轻人,是从没见过的爷爷崔洪祥烈士,也是她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嘉宾”。崔洪祥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2021年开始,崔晋文课下“考古”,再把爷爷的故事、老物件带到课堂,这部分内容“最开始其实讲的时间很短,但是学生的反响确实很好”。正向反馈激励她不断更新这份祖孙共同完成的课件。

  爷爷在崔晋文的父亲不到10岁时去世,崔晋文没有向他提问的机会,但发现了很多回溯历史的“小径”:去档案馆、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爷爷生前工作的单位,得到一张张斑驳纸张的复印件;一本已经脱线的作战笔记,有爷爷手写的作战布置、手绘的地形图,那或许是他走过的路;两次去湖南湘潭寻找爷爷的战友,发现了爷爷所在部队的后代群,向父辈一般年纪的人,寻找集体故事里崔洪祥的出场时刻;最近,她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意外得知另一段家族往事:奶奶的兄弟4人都参加过抗美援朝,芷江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建在太姥爷家中,“原来不仅爷爷是烈士,我的家族就是一个红色革命家族啊”。

  “我今年和爷爷去世时一样大了。”崔晋文告诉记者。在这个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年份,她给自己的备课提速,这源于一种紧迫感:在湖南湘潭,接待她的是爷爷战友的遗孀、子女,更多一手线索的“线头”突然断了。

  故事发生的年份久远,最开始,她没有把握能多大程度影响到学生,但首先打动了自己。“我之前对我爷爷的了解只是小时候听我爸爸说,爷爷是个烈士,但是以前确实没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没有见过他。但是在收集他资料的过程中,我好几次都落泪。”

  课堂上,不少年份出现时,学生看到数字会默默换算成年龄:出生于1923年的崔洪祥,在1937年打游击负伤,1938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当他们发现(参加八路军)那一年崔洪祥只有15岁时都很惊讶。配上崔洪祥在战役后的老照片,学生们感觉这样一位年轻的烈士好像就在身边。”崔晋文在教案里写道。现在,崔洪祥的故事支撑起两节课的体量。

  美国心理治疗师马克·沃林恩把人的生命比作跨越三代人的“家庭之躯”,“在你觉察到以前,你已经和你家庭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这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作出解释。三代人的记忆叠合在崔晋文身上,当她走上讲台,她明白历史不是一本结论明确的“答案之书”,但讲述的意义在于,历史可以提供角度,她希望学生能和搜集资料时的自己一样,不断追问,“追问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他们平常不会去想的”。

  崔晋文在采访中几次向记者提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一半大一新生的第一门思政课,崔晋文体察到年轻学子对人生意义的叩问。“考上大学之后,摆在你面前的是非常恢宏的人生”,她发现学生们有很多等待拆解的“盲盒”:目标需要怎么调整,如何看待友情和爱情,如何处理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她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帮助大学生在入学后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和前进目标,站在微观角度,要帮助学生得到“健全的人格”。

  “学生会在私下跟我聊人生的意义,追求个体实现的一些学生觉得很困惑,并没有获得自洽。”这就是她眼里“追问”的价值,在讲解理想信念、人生意义这些章节时,她觉得无法通过一个遥远、完全陌生的例子来实现教育目标。而当这个例子就来自身边,一切都变了。学生们思考的是,崔洪祥不是钢铁侠、美国队长那样的“超级英雄”,“他们也会害怕,也会饿、冷、渴,也会思念家人”,这是他们选择加入战斗的可贵之处。“我爷爷爱我的奶奶,但是为什么他这么爱我的奶奶,还愿意暂时和我奶奶分开去打仗?”

  “英雄回归平凡人”的时刻,恰恰是她课程的高光。崔晋文的一名研究生听课时落泪了,是因为崔洪祥去世后,妻子终身没有再嫁,学生想到了自己和男朋友。崔晋文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宣讲,一位老师落泪,是因为看到崔晋文奶奶和父亲的合照,想到自己的孩子。“最打动他们的地方可能就是一些细微之处。”上个月,她带着学院红色基因解码实践队去芷江寻找自己奶奶的弟弟、她的七舅公,家人讲述太姥姥送自己的4个儿子去当兵,其中一个舅公被毒气弹所伤,回来没几天就去世了,太姥姥始终认为“保家卫国是本分,不后悔”,也让学生深受触动。

  芷江是国事与家事的交汇点。1945年8月21日至23日,日本投降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举行,双方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细节,并在日本投降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这座湘西小城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和平坐标”。崔晋文决定和学院师生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与飞虎队纪念馆。

  在飞虎队纪念馆,崔晋文记住了“陈怀民”这个名字,抗日战争时期的武汉空战中,中国空军飞行员陈怀民驾机决然撞向敌机,他成了世界空战史上与敌机对撞的第一人。让崔晋文动容的又是一个“英雄回归平凡人”的故事。飞虎队纪念馆墙上除了一张陈怀民与妹妹陈难的合影,还有一封特殊信件。陈怀民撞落敌机的驾驶员是日本军方王牌飞行员高桥宪一,陈难向高桥宪一妻子致信写道:“……请你不要误解我失掉胞兄的心境,因为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在展板上,崔晋文看到了战争年代中立体的人。

  回到学校,距离开学不远了,她开始整理新的课程素材,也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如何归纳。她称之为“三实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案-实物-实践”三维联动,实现历史厚度、情感温度、时代鲜度的统一。她希望通过课程,更多学生与祖辈、历史对话,实现将红色文化育人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情”、从“平面叙事”到“立体体验”的跨越。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就查阅家族史发现曾祖父参加过解放战争,希望写进论文和更多人分享。“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历史传承者-讲述者’‘学习者-传播者’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崔晋文为了核对一处信息,又拿出档案馆提供的《关于给崔洪祥同志烈士称号的报告》复印件,一页纸浓缩了一个人的一生,“他的一生,保持了革命的魄力,革命的朝气,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在她的课堂里,学生们认识到的崔洪祥烈士比文字记载丰满、生动得多,崔晋文也希望,那堂课会是开学后的一次“走心”对话。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王聪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