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联合枣庄市教学研究中心及多所中学,历经十七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模二联三程四策五征六评”的中学数学过程教学新范式。该成果以情境认知、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破解了传统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难题,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的转变,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例。

  直面问题:针对传统数学教学的三大创新

  一是针对未有形成“过程教学”课程问题,团队将课程标准中“过程教学”的理念被系统梳理为“知识形成-思维发展-问题解决”的完整链条,教师与学生在这一链条中共同探寻数学的本质。二是针对“过程教学”实施困难,团队将分散于“教学建议”“实施原则”中的要点汇聚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清晰阐释“过程”与“结果”、“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的辩证关系,使教师能够在整体视角下精准把握课堂节奏,学生则在连贯的思维旅程中自然成长。教材中的情境实例被进一步发展为层层递进的“抽象思维阶梯”。每一个情境都配有可视化的思维路径图,帮助学生逐级攀登,从直观感知走向形式推理;教师依托阶梯提示,轻松识别关键引导节点,课堂对话因此更具深度与张力。三是针对“过程教学”评价单一问题,团队研发了“六维评价体系”——知识建构度、思维发展性、问题解决力、合作有效性、学习主动性、素养达成度——并配套课堂观察量表。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学生则在持续反馈中精进思维品质。从理论框架到课堂实践,再到精准评价,枣庄学院团队用一条完整的“思维活动链”重新定义了中学数学教学:学生亲历发现与解决的全过程,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在一次次探究、质疑、重构中悄然生长。

  破壁之路:十七年探索的三阶跃迁

  自2008年起,枣庄学院团队以“理论构建-实践检验-辐射推广”为主线,分三阶段推进研究:

  理论奠基期(2008-2011):联合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调研传统教学弊端,融合情境认知与建构主义理论,首次界定过程教学概念,体现了过程性、思想性、结构性、探究性、角色性等五大特征。

  校本实践期(2012-2017):以舜耕中学为实验基地,开发“主题-情境-问题-过程”教学模式,构建首批案例库,成果获全国高校微课竞赛二等奖,发表核心论文《过程教学观与数学新教材的编写》。

  全域推广期(2018-至今):覆盖枣庄市多所中学,形成300余个教学案例,并在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的融合》《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等专著,核心组成员主持《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研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五项省部级课题,主持人与团队成员发表研究成果《应用几何画板 实施过程教学》等15篇论文,核心组成员多次获得省、市、区级教学成果奖以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获省级以上奖励13项。

  创新突破:“六维一体”教学新范式

  枣庄学院团队凝练出“一模二联三程四策五征六评”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一模”是指依据过程教学理念,提出“主题-情境-问题-过程”教学模式,核心在于展现知识形成过程、思维发展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二联”是指在教学模式引领下发挥高校理论优势,联合中学骨干教师深入中学,进行多轮教研与实践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该范式不断进行打磨与完善。“三程”是指在长期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知识形成-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过程的系统理念。“四策”是指构建问题情境、同化与形成相结合、探究与传授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四种教学策略。“五征”是指过程性、思想性、结构性、探究性、角色性五种典型特征。“六评”是指六维评价体系:“知识生成-思维深化-迁移创新-方法渗透-过程评价”聚焦学习活动本质,“技术融合”则保障精准服务教学。

  展望未来:深化推广与精准优化

  展望未来,枣庄学院团队将扩大实践范围,建设开放式案例库,完善多元评价工具,推动过程教学从区域走向全国。这一成果不仅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新范式,更为基础教育与高校协同创新树立了典范。尽管成果丰硕,该项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团队将联合省外学校扩大实践范围,并开发开放式数字资源平台,助力“过程教学”在全国落地生根。

  (信息来源:枣庄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