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多,湖北十堰犟河畔晨雾未散,81岁退役老兵徐惠成已经身穿红马甲、手持小铁钳巡河捡拾塑料瓶、碎纸屑。“水越来越清,居民守水护河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望着碧绿澄澈的河水,他笑道,“志愿者工作我是越干越有劲儿、越干越精神!”

  2024年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这份关怀与嘱托鼓舞了许多像徐惠成一样的志愿者,他们中有退休教师、返乡青年,也有村里的老党员,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最新统计显示,与2020年相比,2024年湖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为15.7%,优于13%的年度控制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为33.4%,远优于年度控制目标13%……近日,记者随2025年节水中国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十堰、襄阳等地,实地探访节水制度落地、重点领域节水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

  群众守水,乐为家乡“守井人”

  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道,徐惠成所在的志愿团队,是由41名退役军人组成的放马坪老兵犟河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持续守护这片家乡河。

  “我们队员,有的早上5点巡河,有的晚上7点巡河,确保这段长约3公里的河道万无一失。我们遇到向河里丢垃圾的就马上制止,看到河面有塑料袋子漂着就打捞上来,家乡河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服务队指导员杨志金说。

  队员孙绍武曾在巡河时闻到异味、发现死鱼,立即上报,经查系附近水厂超量使用消毒液所致。好在发现及时,问题迅速整改,责任单位被教育处罚,并增殖放流鱼苗,有效提升了辖区护水意识。

  “犟河越来越干净了,不仅是周边居民喜欢到这里散步,游客来得也多。”杨志金说。“仰观白鹭排云上,俯看河中有锦鳞。喜有辛勤志愿者,乐为花果‘守井人’。”正如孙绍武写下的诗句,这支护河队用行动诠释着守护之责。

  记者从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获悉,十堰境内河网密布,政府与民间力量同向发力,全市1.6万名党员带头开展“净岸护水”行动,33万名志愿者参加河流清漂、巡河,共同守护水质安全。

  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方滩段地域广阔,单一村落志愿者布局分散。为破解这一难题,张湾区方滩乡以片区党委为纽带,联合堵河沿线5个村党支部开展守水护水专项行动。

  “云水方滩”志愿护河队2022年成立以来,陆续发展志愿者173人,常态化开展漂浮物打捞和清河行动,累计巡河护河5000余人次。“志愿者队伍里不仅有村民,还有学生、游客等社会力量主动加入。”方滩乡方滩村党支部书记曹斌说。

  在方滩村爱心超市,一本台账清晰记录着2025年村民积分兑换明细。曹斌介绍,“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鼓励村民用环保、文明行为换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生活用品等奖励,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和幸福感。

  如今,村里的“农家乐一条街”也日渐红火,“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就在8月11日,十堰市茅塔河等7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转化,总交易金额约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这是湖北省首次实现小流域生态产品规模化交易,规模创全省新高。

  科技护水,“天空地”一体化保水质安全

  走进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张湾区分中心(以下简称“水保中心”),记者在操控大厅里看到一面巨幅的LED显示屏,辖区内河道各项关键数据动态更新,十分醒目。工作人员可以远程控制无人机,使其沿库区消落带上空飞行,实时传回拍摄画面。

  “只有实现一泓净水送丹库(丹江口水库),才能确保一泓净水送北方。”水保中心主任刘子祯介绍,张湾区近年搭建起水库断面水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管、环库岸线监控、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电子监控、国省控监测站点防入侵监测等6个智慧监管系统,全方位守护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安全。

  十堰市设立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并在各区县设立分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迈向更高阶段。凭借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十堰市对区域内河流“全天候、全场景、全方位”开展动态监管。

  “天空地”三维联动,让水资源流动与变化被精准感知,推动水资源管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让每滴水都充分发挥价值。比如,卫星遥感图像将十堰划分成1066个网格,卫星每3天对全市扫描1次,成像精度可达0.5米,及时发现并反馈各类污染事件。

  在农业领域,科技赋能正深刻推动节水变革。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45万亩,较2020年12月增加454万亩,同时建成20家节水型灌区。

  地跨荆门、荆州、宜昌三市的漳河灌区,是荆楚重要粮仓之一。作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大型灌区试点,灌区用科技赋能助力粮食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借助模型与数据支撑,实现了从取水、输水、配水到用水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记者从漳河工程管理局获悉,灌区围绕动态调度、风险预警等核心问题,构建了中长期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渠道动态配水、水资源调度评估和优化配置五大核心模型,推动水资源调度从“经验主导”迈向“智能决策”等。例如,漳河水库供水计划编制时间由1天缩短至10分钟以内,从进口到尾端输水时间由7天减至3天,效率提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蒸渗和信息错配造成的水损。

  工业节水,精打细算控污减排

  十堰市依地形特点采用水蒸气供暖系统,相较水暖耗水量更大。因此,提升用水效率、加强中水循环利用愈发关键。“2019年至今,取用再生水约5560万吨,平均每年再生水用水量约900万吨。”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堰热电”)发电运行部部长助理廖洪峰说。

  “我们承担着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当地能源结构、保障当地民生供热的特殊历史使命。”廖洪峰介绍,该热电厂生产用水取自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主要用于化学制水和机组循环冷却补水,通过节水设备升级改造与科技应用,每年节水230万吨,减少排污160万吨,节电107万千瓦。

  “厂里还开展了循环冷却水生化处理试验研究,目前循环水浓缩倍率由3.8倍逐步提高至22倍,实现了全厂废水‘零’排放。”十堰热电副总经理李飞表示,“南水北调送去了丹江水。我们作为北京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能为十堰人民群众供电供暖,感到无比光荣。”

  记者在厂区看到,烟囱排出的水蒸气与天空白云浑然一色,绿色成效尽显。为解决火电厂脱硫废水处理难题,十堰热电累计投入4200万元,将废水量从20立方米/小时浓缩到5立方米/小时,实现了无废气、无废水、无废弃固体排放的真正零排放。

  在襄阳市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工厂,记者看到厂区污水站监测水池的计量表上,自来水用水量显示为20吨。“过去污水浓度高时需添加自来水稀释,经技术攻关后,现已全部改用中水替代。一年多来,计量表数字未再上升,意味着污水站自来水消耗基本归零,中水回用实现突破。”该厂党委书记、厂长杨杰说。

  “节水是每个企业都应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购置节水设备,实施节水改造,虽然需要费用支出,但其实是为长远谋。”杨杰介绍,该厂将水资源循环利用纳入绿色发展核心战略,构建“分质回收、梯级利用、近零排放”节水体系,通过建立雨水收集池、污水处理站、冷却塔智能循环系统,实现从单一节水向系统性水循环转型。

  “我们这里建了雨水收集池,今年已经收集使用雨水约1560吨,绿化灌溉和洒水清扫都不需要用自来水。”该厂安技环保室经理严鹏介绍,“此外,还自建了污水处理站,采用‘混凝沉淀+MBR膜生物反应+反渗透’工艺,将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净化至工业回用水标准。”

  数据显示,2024年2月铸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配备4套循环水系统,设计总用水量710m3/h(立方米每小时),补充水量15m3/h(立方米每小时),循环水使用率超过98%,实现冷却水近零损耗。2025年铸造工厂自来水用水量平均每月8242吨,与2023年老工厂相比节水44.7%。

  “千湖之省,节水先行。我们将全面践行节水优先方针,从爱惜每一滴水做起,发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推进形成节约资源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持续为保护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贡献力量。”湖北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处负责人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