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记者工作多年,骑摩托车、乘三轮车,甚至坐毛驴车采访的经历都有过。但在甘肃榆中灾区,搭着铲车采访的这段经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8月7日晚到8日凌晨,甘肃榆中兴隆山区遭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8日下午,消息传来,兴隆山周边4个乡镇受灾严重,截至当天15时30分,已有10人死亡,33人失联。
凭着以往参与灾难报道的经验,我判断灾区情况不容乐观。听说几支应急救援力量已先赶往灾区,无法同行,我便决定自行驱车前往。
我深知,强降雨过后,山路难行,处处有安全风险,但仗着对周边环境还算熟悉,我想着,“能走到哪里算哪里,看看榆中到底怎么样了”,就出发了。
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雨,沿途雾气弥漫,山谷里道路蜿蜒盘旋,多处有落石和被冲刷下来的淤泥。路上行驶的车辆不多,大多是公务部门和拉救援设备的大车。
快到受灾最重的省道104线三岔路口时,路的一侧停满了各类救援车辆。三三两两从救援一线退下来休整的人员,席地而坐,他们身上沾满淤泥,满脸疲惫。临近傍晚,不少人端着泡面,在路边简单充饥。
道路一侧已被完全占据,车无法再往前开,我只能找了个空位停下,改成步行。走了一公里多,来到山洪泥石流侵袭最严重的路段。只见南侧山沟冲下的泥石流,完全冲断了S104线,原本的道路和河道混为一体,到处是巨大的石头和横七竖八的树木。我刚靠近,双脚就陷进了没过鞋面的淤泥里,拔出来时,腿上满是泥巴。
河道里的洪水大部分已经退去,几台大型机械正在作业,在石头密集的地方,还有救援人员在商量着什么。我想着要拍摄更具现场感的图片和视频,也想了解受灾和救援信息,便决心再往前走走。
前方道路情况不明,我估摸着靠双脚走过去困难重重,而且还存在一定危险,只能借助救灾设备。恰好有一辆铲车从作业面出来,我向司机说明原委后,他同意载我过去。于是,我颤颤巍巍地站在铲斗上,抵达了100米开外的救援一线。
在那里,我了解到,对面山洪下来的沟里有两个村子受灾较重,当时通往村子的道路已完全被冲毁,电力中断,通信也不畅,救援人员正全力打通救援通道;还得知消防等救援力量已有小分队进入马莲滩村开展人员搜救,但里面的情况还不明朗。
天色渐晚,山沟里光线越来越暗,看着还有下雨的迹象,我赶忙完成采访,又搭铲车撤离一线,匆匆赶路返回。在有通信信号的马坡乡派出所,及时发回了最新的图文和视频消息。
第二天一早,得知有救援力量要赶往灾区,我便一同前往。这次从榆中县城方向进入,深入到了兴隆山景区峡口处。这里是山洪泥石流的下游,道路桥梁很多处都被冲毁,河道里堆满了冲下来的巨石、树木和几台车辆,救援力量正在全力清理河道和景区及周边村子道路上的淤泥。
要采访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就得深入一线,但徒步很难到达。又是铲车帮了大忙,我深入清淤第一线,采访了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满怀热情的救灾志愿者和忙前忙后的村干部,更深入地了解了受灾和救援的情况,展现了各方齐心协力抗洪救灾的真实场景。
在榆中灾区,我搭着铲车采访,完成了《青年突击队奋战甘肃榆中抢险一线》《甘肃榆中救灾一线: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24小时不打烊的“心灵驿站”:为榆中灾区孩子撑起心灵晴空》三篇头版报道,还发出了《甘肃榆中灾区:被埋淤泥30多小时的“狗坚强”获救》《甘肃榆中兴隆山景区设施受损严重 清淤工作全面开展》《爱心牛肉面温暖甘肃榆中灾区安置点》等多篇鲜活的全媒体报道。
如今,路通了,电来了,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受伤群众也得到了良好的医治……榆中灾区救援工作取得进展的消息不断传来。
作为记者,走南闯北会有很多回忆,但这段经历,我感觉是最难忘的。因为我的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这触动,来自灾区群众面对家园被毁、亲人伤亡却如此坚强的精神状态,来自素不相识的人们全力以赴的倾心相助,来自灾区流淌着的人间温情。搭铲车采访灾情的这段回忆,将时刻提醒着我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对人性的美好和坚韧有了更深的感悟。
马富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