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医生给我开了匹维溴铵片,吃了会好很多,考试前提前去下厕所,不要吃刺激性的东西,也不要吃太饱,进入专注答题的状态后,其实不太能想起来有这个病的。”高考结束后,张欣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特殊经历。暑假期间,她也在热心地和想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以下简称“肠易激”)的初高中毕业生交流病情和治疗方法。

  好紧张,总想去厕所

  2022年,河南高中生张欣高二秋季学期开学时,发现中午11:30到12:00之间吃的饭,下午两三点就会饿。紧接着出现的是晚自习时的肠鸣。晚饭后她常常感到肚子非常胀。

  那时她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性格内向拘谨的她对晚自习频繁去上厕所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很快她就发现,上厕所其实也解决不了问题。

  网上查询后,她了解到了肠易激综合征的概念。

  由于住校,她心理压力更大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她终于说服父母办理了退宿。

  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寒假期间,她发现自己开始“憋不住屁”。早晨收作业时,她在教室穿梭,身边的人开始注意到她排出的异味。不知情的任课老师进到教室后,会直接说:教室里臭臭的开门开窗通风吧。每到这时,张欣都想变成隐形人,她很多次想休学。

  幸运的是,张欣的母亲替她和班主任说明了情况,班主任也向全班同学解释了张欣的病,并且按张欣的想法,把她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挨着后门的位置。在积极治疗和心理疏解的联合帮助下,张欣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高三。高考之后,她的症状就逐渐缓解了。

  今年大四的陈季经历就坎坷得多,他在初三就有了肠易激的症状,他日常都在搜寻各种治疗方式,由于症状迁延的时间太长,有时会担心自己得了肠癌。

  2023年他开始多方求医。他在当地(地级市)医院的消化科,挂了知名专家号,做了肠镜,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的问题。医生开了两类药,一类治功能紊乱,一类是益生菌。陈季服用后发现有缓解,停药以后症状继续。

  后来陈季又去上海的医院看了神经内科,医生给他开了两盒治疗焦虑和精神衰弱的药,“当时对精神类药物有一些抵触,没敢吃。”陈季说。

  准备保研的那个学期,陈季的症状又加重了,肠胃用药都只能暂时缓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还是吃了治疗焦虑的药物,搭配谷维素和维生素B6。“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平稳状态持续了好几天,每天大便的次数减少到1-2次,食欲和消化也比较正常了。虽然大家对精神类药物都很警惕,但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如果明确了没有器质性疾病,也有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建议,还是要试试,如果有副作用,再联系医生调整用药”。

  肠的问题更多,还是神经的问题更多

  肠易激患者常常有许多疑问:我的肠易激是肠的问题更多,还是神经的问题更多?肠易激是可以预防的吗?这种错综复杂的症状,在中医和西医方面,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欣表示,青少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确实有一些独特的诱因,如学业的压力。姚欣说,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脑-肠轴来影响胃肠道功能,有些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腹痛、腹泻、便秘。如果已经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家长应当提高警惕,予以重视。“我们发现,高三和初三的孩子,或者是初一和高一的孩子更容易患肠易激,学业压力比较大,或者突然到了一个新环境,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还有的青少年比较喜欢吃快餐或者辛辣的、凉的食物,也是容易诱发肠易激。”

  姚欣还提到,在肠易激初期及时进行干预,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出现反复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应该及时就医。“建议家长们对这种疾病要在思想上重视,但对孩子不要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有治疗成功的信心,才能缓解青少年焦虑、抑郁的症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姚欣说。

  消化科医生针对腹泻型肠易激常用的药物有:益生菌、调节胃肠运动的药、解痉药、止泻剂以及中药。对于青少年的肠易激,姚欣推荐首先口服益生菌,益生菌副作用相对较小。她特别指出,网上很多益生菌是食品级的,主要用于日常保健;医院开出的药品级益生菌相对菌量比较大,也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表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常采用针对主要病因(情志不畅)进行整体治疗,如通过调肝通腑、疏肝健脾、清利湿热/寒湿等方法调整脾胃(肠)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整体调节的思路与西医通过调节脑-肠轴、神经递质、肠道菌群等多方面因素来治疗肠易激的理念也有相似之处。

  对于肠易激的中药治疗,中医临床常用经典方剂,需辨证选用核心方。除了药物,针灸通过双向调节肠道功能(如取穴天枢、足三里)最快1-2周,可以缓解腹痛腹胀;艾灸(温灸神阙、关元穴)针对虚寒腹泻,需2-4周温阳起效;推拿(日常摩腹及穴位按摩)可1周内舒缓气滞型便秘。若超过3个月的长期调理效果不佳,需由中医师重新辨证调整疗法。赵静建议结合中药、饮食、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并在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同时重视心身共调,均衡饮食。

  饮食调养加运动帮你持久保持好状态

  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日常饮食调护中,中医首要强调忌生冷(冰饮、生食)与辛辣(辣椒、酒精),宜少食多餐。另外,应当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饮食。如腹泻型患者侧重温运化湿,宜用生姜、山药粥暖脾,避牛奶、肥肉等滑肠助湿之品;便秘型患者主攻润肠行气,可晨服蜂蜜水,茶水,以及奶制品、燕麦、芹菜、果仁等润肠通便食物,忌燥热辛辣食物;混合型患者则选择南瓜、小米等性平食材,烹调方法以蒸煮为主。

  在西医领域,饮食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姚欣提到,有研究认为,富含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的食物在肠易激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姚欣建议,青少年饮食可以选择低多元醇的鸡蛋、鱼类、豆腐、藜麦来代替红肉,同时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避免不新鲜不洁净的食物、高脂或油炸食品、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充分咀嚼,减轻肠道负担。但在饮食中,要注意避免过度限制饮食而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强化钙的植物奶(如杏仁奶),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方面,西医和中医都认为非常必要。肠易激症状常因情绪波动加重,运动可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间接减少肠易激发作频率。规律运动可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肠道敏感性。青少年可优先选择游泳、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团队球类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避免空腹或饱腹时运动。若运动后出现腹痛加重,可尝试降低强度或改为温和运动,如散步。

  中医则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调身、调息、调心三位一体,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脾胃功能,还能调节情绪、增强体质,适合患者作为日常调养之法。其关键在于至少需要3个月的长期坚持,以巩固自主神经平衡。晨起及餐后1小时练习最佳。

  除了用药、饮食和运动,睡眠和情绪也非常重要。姚欣表示,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加重肠道敏感性,长期睡眠不足易引发焦虑、抑郁,进而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症状。家长应确保小学生每日9-12小时、中学生8-10小时睡眠,运动后间隔1-2小时再入睡。

  赵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寄予希望,她认为其核心优势在于理论互补与手段协同:中医强调整体辨证施治,提供精准与长久稳固的治疗方案;西医则以其对发病机制(胃肠动力、肠道菌群、脑-肠轴等)的深入认识和精准检测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中西医结合可以优势融合、标本兼顾,最终达到1+1>2的目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姜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