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也能担纲博士生导师——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宣”一批2025年新师资,其中江佳凤、郭敬、洪峥怡3名青年学者引发广泛关注。95后、名校、博导,是3名学者吸引眼球的关键标签。

  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版专著……从公开履历来看,她们虽然年纪尚轻,但已称得上成就斐然。据悉,将这几位年轻学者纳入麾下时,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均许以“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岗位。

  提到博导头衔,很多人都会有资深望重、年高德劭等惯常印象。特别是在讲究积淀的人文社科领域,资历深厚、著作等身几乎是“博导标配”。95后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的认知惯性。事实上,近年来,打破选人用人的条条框框,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已是诸多学术科研领域的显著趋势。此前,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90后“染金发博导”苏俊等,都曾被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学术前台,成为博导、科研项目带头人、学术组织管理者,折射出怎样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方向?又会给学术创新带来哪些新的可能?如何确保相关评价机制科学合理,让高校的“破格晋升”举措经得起审视?

  正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学术殿堂中,不能仅凭资历深浅论英雄,归根结底还是要拿扎实的学术成果说话。青年人才产出高含金量的学术成果,展现出足够强大的科研硬实力,就是最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青年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黄金期”,也是最容易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阶段。让人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不会受制于“熬资历”的固有范式,才能使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探索,更好地提供创见、贡献力量。相应地,这一变革动向也有助于激荡学术科研的一池春水,改变一些学校、一些领域墨守成规的风气。

  国家为激励青年人才成长推出了诸多举措。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

  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真正有本领、敢担当的青年人才“揭榜挂帅”,是应对未来变化的底气。

  总之,年龄不该成为约束学术人才成长发展的“天花板”。当然,打破条条框框并非降低人才评价标准。坚守专业视角,确保评价机制设计规范科学,既不被表面的“资历光环”所蒙蔽,又拒绝盲目追求“年轻化结构”,才能兼顾人才评价体系的效率与公平。

任冠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