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汪星宇至今记得,9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地铁口,看着眼前的华尔街出神。

  那时差不多深夜两点,在纽约大学读国际关系的他准备返回纽约港内一个小岛上的出租屋。他得搭半小时地铁,坐半小时轮渡,再步行半小时才能到家。他开始琢磨,“我到底去哪里?”

  当时20多岁的汪星宇已经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他总是对这个问题不够确定。

  2016年,因为想赢一张回中国的免费机票,汪星宇参加了一档答题闯关类电视节目,获得冠军并在社交平台收获了很多粉丝。有电视台向他抛来“签约艺人”的橄榄枝。

  他没有接。“我对曼哈顿的纸醉金迷没有渴望。”他在自己的第一本书里写道,那个夏天,在那个决定人生走向的毕业季,牵引着他的不是华尔街的高楼,也不是电视台的灯光,而是在中国做乡村田野调查时看到的朴实面孔:云南临沧学校操场上你追我赶的孩子、湘西花垣架起柴火熏肉的老乡。

  他自称是“上海乡下人”。小时候,他和祖父母生活在上海原南汇大团镇,村里人进市区都会说,“到上海去”,他因此有了城乡的概念。

  也是这段经历,让他对乡村充满情感。他记得常跟祖父母去果园摘桃子,和小伙伴用砖头垒四驱车的赛道,在门前的水沟钓龙虾。夏季,他在夜里听蛙叫、蝉鸣,“充满田园感。”

  不过,虽然有在乡村成长的经历,但他发现自己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乡村。在国外,常有人问他,“中国是什么样子”,他总是答不上来,“我不了解大城市以外的中国”。

  带着探索真实中国乡村的渴望,2017年6月,汪星宇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调研,想办法帮村民卖腊肉,但干了一个月就干不下去了——不光是对卖腊肉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村民不把他们当“自己人”。有人提醒,他才意识到,扶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去做,不如不做”。

  “比起把农副产品带出去,我更适合把人带进去。”他萌生了带城市孩子去乡村研学的想法。

  他给上海的两名同学打电话,邀请他们一起创业。合伙人金一斐回忆,当时,他们一直聊到凌晨3点,最后,从小生活在奉贤“乡下”的他决定辞去体制内的工作,和汪星宇一起干,“我对土地有感情”。

  3个年轻人跟家里要了创业资金,2017年9月,他们成立了一家社会企业,开启乡土研学的商业项目。

  他们办的第一期研学“写作营”在湘西一座古村落启动。后来,他们去过甘孜的藏区、红河的梯田、菏泽的戏班、敖鲁古雅的狩猎部落……师生住在老乡家里,了解当地的民风、戏曲、建筑等。

  截至2024年6月,这个不到20人的团队,已经带领3万多名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有不同性质的研学营地。

  汪星宇希望,让更多城市的孩子看见乡村,了解真实的中国。“在他们未来做每一次人生选择的时候,都能多‘0.5秒的念想’,想到农村。”

  项目持续两年后,汪星宇降低了期待,他发现,不少愿意来研学的学生来自国际高中,他们希望借此“提升背景,出国留学”。但城里学生的到来,也给乡村带来一些具体的变化。在重庆市大观镇金龙村,孩子们帮助当地村民设计茶叶袋的包装;在川西阿坝,他们通过直播帮助当地村民卖了40多罐土蜂蜜;还有从未开过张的客栈,因为他们的到来,在接下来的两个假期里住满了人。

  “看见”远远不够。研学项目做了大半年后,汪星宇发现,比起外面的孩子,能改变乡村的力量,是当地的教育,当地的孩子。

  他记得一个湘西凤凰县山江镇凉灯村的女孩。五年级时,她去镇里读书,每天要走三四个小时到校,觉得辛苦,就去外地打工,10年后遗憾当时没有继续上学——外出务工是当地十几岁少年寻常的选择。

  汪星宇感慨,城里孩子从小画画、做科研、出国演出,选择很多元,但一些农村孩子还不清楚读书除了考试以外,还有什么用处。他的团队多次讨论后,决定为乡村孩子打造一个7天“城市职旅”的项目: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后,“结合自己的特长、能力、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因素,为未来作出选择”。

  不同于乡土研学,这是一个公益项目,由汪星宇成立的另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独立运营。项目费用一部分来自公众筹款或与基金会和政府援建项目的合作,一部分由研学项目的利润反哺。

  他们设计了详细的课程内容:有搬箱子、卖菜、卸货等辛苦的体力活儿,也有会计、程序员、财务等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有打磨车床这样的工厂技术活儿,也有社会调研、科学实验等学术研究工作。

  2019年冬天,汪星宇和志愿者带着13个湘西的孩子来到上海。如今,回忆起第一期项目,汪星宇有不少遗憾。他记得复盘时,问孩子最感动的环节,超过一半人说是卖菜,职业体验没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

  汪星宇又把目光投向“宏志班”,一年时间,通过这个项目,98名来自云南、湖南的“宏志班”学生去过上海。“宏志班的孩子都很优秀。”汪星宇回忆,这些孩子表现积极,很多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基于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和调查,团队又走访安庆、郑州、宝山等地几所学校,后来发起了“城乡社团共创共建计划”。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个项目并没有进行下去。

  汪星宇没有因此而停下来,还是迫切地想做一些事。2019年起,他免费给全国一些县乡的孩子讲职业规划课,去了上百所学校,讲到最后形成“肌肉记忆”。看他讲得嗓子哑了,别人劝他,不要讲了。他没有停下来。

  如今,他又沉迷于研究“动力”。有人劝他需要休息一下,他说自己不需要关怀,只需要听见“你可以的”。回顾今年5月去四川凉山昭觉中学讲课的情况,他连说好几次没讲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海月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