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阿尔泰山腹地无人区
段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4日 06版)

8月初的喀纳斯湖北岸,湖面平静如镜。天刚亮,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便已集结在此,他们要与头天赶来的军马队伍会合,一同挺进阿尔泰山腹地的无人区,勘察中俄4号界碑及周边区域。
北岸码头上,连长冯勇鑫和战友们搬运物资时,对岸密林里传来马铃声——李茂余带着护边员赶马到了。裤脚沾着泥,手掌被缰绳磨得发亮,他身后14匹军马昂首而立,鞍具上还挂着未干的露水,11年前,李茂余从重庆老家入伍,今年已经是担任军马饲养员的第7个年头了。
“赶了近10小时,有段泥路太深,马老打趔趄。”李茂余拍着领头马的脖子说。这次要去的中俄4号界碑,在喀纳斯冰川上,离四国交界不远,路上没信号、没人烟,军马是唯一的依靠。他提前一天就带着5名护边员出发,才准时把马赶到汇合点。
4号界碑在喀纳斯冰川上,离四国交界近,看着不远,走起来隔着“千山万水”。第二天一早,随着该团高永辉一声令下,马队钻进了莽莽林海,头天夜里的大雨,把本就狭窄的马道泡得泥泞不堪。军马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不时打趔趄,好几次差点跪倒。冯勇鑫勒着缰绳提醒:“这段碎石多,马掌容易卡进石缝,受惊就危险了,慢点走!”
巡逻途中,护边员哈兰别克不时帮着官兵们整理马鞍子、检查马肚带,这名哈萨克族护边员20岁出头就跟着父辈护边,4号界碑立的时候他就在场,这是第5次走这条路。“丫头考上警察学院,心里高兴得很,正在山下庆祝呢,接到巡逻的通知就连夜从县城赶回来了。”他直起身,指了指远处云雾里的山尖,“那后面熊多得很,战士们也不了解路,我得跟着……”
密林深处,阳光难透,腐叶下野兽的足迹清晰可见。李茂余突然扯着嗓子喊了两声,回声在林子里荡开。“这是防哈熊的。”他解释,“熊不怕人,就怕动静大,马见了熊最容易惊,一惊就可能拖伤人。”话音刚落,护边员特列吾指着树干上的爪痕:“这是新鲜的,离得不远。”
突然,前方传来哈兰别克的吆喝——他正牵着一匹不肯上木桥的马。“左边是大石坡,滑!”说着,他翻身下马,硬是拽着马缰绳从桥边蹭了过去。他说,多年前有名科考人员就是在这附近,因马失前蹄坠河溺亡,“马背上驮的是人命,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傍晚时分,队伍抵达白湖管护站——这处季节性木屋成了临时驿站。官兵们第一时间给军马卸鞍松绑,战士巫谱中把马绊起来:“跑了一天,让它们吃点草,明天好赶路。”
篝火燃起来时,大家围坐取暖,哈兰别克往火里添了块松木,火苗“噼啪”往上窜,映着他脸上的皱纹。“2019年走这条路,蚊子多得能把人抬走。”他随手摘了根草茎在指间转,“我那时候是年轻小伙子,背着30斤物资,照样跟马跑。”护边员特列吾则盯着火苗,声音低沉:“我见过马受惊把人拖死的,也见过哈熊一掌打翻马的……”夜色里,每个人的脸都被火光映得忽明忽暗,安静得能清楚地听见军马嚼草的声音。
第三天的路,是真正的“硬仗”。两座山要翻,一座冰山达坂要穿,碎石遍布的路面比前一天更难行。到了喀纳斯湖源头的无人区,没膝的荒草在风里摇晃,脚下乱石高低交错、棱角锋利——军马再也无法前行。
“下马,徒步!”高永辉率先跳下来,牵着马蹚过石滩。在队伍的左手侧就是几十米深的陡坡,碎石一踩就滚,稍不留神就可能滑下去。“小心脚下!”哈兰别克在前面开路,他的护腿早已被石棱划破,”当年立界碑,我们是拉着马尾巴爬上来的。”
爬过长长的斜坡,山顶豁然开朗——雪白的冰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冰川脚下,4号界碑巍然矗立。
“到了!到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官兵们顾不上辛苦,快步奔过去。有的对照地图勘察边界走向,有的举着望远镜瞭望,有的操控着无人机升空,绕着冰川收集地貌数据。冯勇鑫从背包里掏出一面国旗,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紧紧挨着界碑,拍下一张合影。
“这是我军旅生涯的荣耀。”战士金线望着界碑,眼睛发亮,“再难也值了,这是我们的职责。”哈兰别克掏出手机,对着界碑拍了又拍:“回去放大了挂家里,让娃娃们看看,这是咱们国家的边防线……”
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险。人马重心前倾,得使劲往后仰着身子,稍不注意就可能摔下去。李茂余的马突然打滑,他死死拽着缰绳,在石坡上滑出好几米才稳住。“老边防也得绷紧弦。”他笑着抹了把脸,手心全是汗。
第四日下午,巡逻队回到喀纳斯湖湖头。码头上,前来接应的3名护边员整理着马背上的物资——他们得再赶10小时山路,把马送回放牧点。在夕阳的映照下,身后洁白的雪山、翠绿的森林,那群和官兵出生入死的军马,形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船开的时候,雾又漫上来,码头的人影变得模糊。冯勇鑫望着窗外,忽然说:“每次走这趟路,就觉得界碑不是石头做的。” 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湖水的潮气,没人接话,但每个人都懂——那矗立在冰川上的界碑,早被一代代戍边人的双手焐热了。高永辉说:“这场征途能看得出我们的兵能吃苦、能战斗。”
四天三夜,走了近300公里,14匹军马有几匹磨破了肚皮,马褡子也颠坏了好几套,好在一路平安。船过湖心时,有人指着远处云雾渐散的山影说:“看,那道坡我们爬过。”阳光正好穿透云层,照在湖面上,泛着金亮的光,把他们踏过的每一步都映得暖黄。那些被马蹄踏硬的路、被篝火焐热的夜,终究成了戍边路上实实在在的印记。
段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4日 06版
8月初的喀纳斯湖北岸,湖面平静如镜。天刚亮,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便已集结在此,他们要与头天赶来的军马队伍会合,一同挺进阿尔泰山腹地的无人区,勘察中俄4号界碑及周边区域。
北岸码头上,连长冯勇鑫和战友们搬运物资时,对岸密林里传来马铃声——李茂余带着护边员赶马到了。裤脚沾着泥,手掌被缰绳磨得发亮,他身后14匹军马昂首而立,鞍具上还挂着未干的露水,11年前,李茂余从重庆老家入伍,今年已经是担任军马饲养员的第7个年头了。
“赶了近10小时,有段泥路太深,马老打趔趄。”李茂余拍着领头马的脖子说。这次要去的中俄4号界碑,在喀纳斯冰川上,离四国交界不远,路上没信号、没人烟,军马是唯一的依靠。他提前一天就带着5名护边员出发,才准时把马赶到汇合点。
4号界碑在喀纳斯冰川上,离四国交界近,看着不远,走起来隔着“千山万水”。第二天一早,随着该团高永辉一声令下,马队钻进了莽莽林海,头天夜里的大雨,把本就狭窄的马道泡得泥泞不堪。军马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不时打趔趄,好几次差点跪倒。冯勇鑫勒着缰绳提醒:“这段碎石多,马掌容易卡进石缝,受惊就危险了,慢点走!”
巡逻途中,护边员哈兰别克不时帮着官兵们整理马鞍子、检查马肚带,这名哈萨克族护边员20岁出头就跟着父辈护边,4号界碑立的时候他就在场,这是第5次走这条路。“丫头考上警察学院,心里高兴得很,正在山下庆祝呢,接到巡逻的通知就连夜从县城赶回来了。”他直起身,指了指远处云雾里的山尖,“那后面熊多得很,战士们也不了解路,我得跟着……”
密林深处,阳光难透,腐叶下野兽的足迹清晰可见。李茂余突然扯着嗓子喊了两声,回声在林子里荡开。“这是防哈熊的。”他解释,“熊不怕人,就怕动静大,马见了熊最容易惊,一惊就可能拖伤人。”话音刚落,护边员特列吾指着树干上的爪痕:“这是新鲜的,离得不远。”
突然,前方传来哈兰别克的吆喝——他正牵着一匹不肯上木桥的马。“左边是大石坡,滑!”说着,他翻身下马,硬是拽着马缰绳从桥边蹭了过去。他说,多年前有名科考人员就是在这附近,因马失前蹄坠河溺亡,“马背上驮的是人命,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傍晚时分,队伍抵达白湖管护站——这处季节性木屋成了临时驿站。官兵们第一时间给军马卸鞍松绑,战士巫谱中把马绊起来:“跑了一天,让它们吃点草,明天好赶路。”
篝火燃起来时,大家围坐取暖,哈兰别克往火里添了块松木,火苗“噼啪”往上窜,映着他脸上的皱纹。“2019年走这条路,蚊子多得能把人抬走。”他随手摘了根草茎在指间转,“我那时候是年轻小伙子,背着30斤物资,照样跟马跑。”护边员特列吾则盯着火苗,声音低沉:“我见过马受惊把人拖死的,也见过哈熊一掌打翻马的……”夜色里,每个人的脸都被火光映得忽明忽暗,安静得能清楚地听见军马嚼草的声音。
第三天的路,是真正的“硬仗”。两座山要翻,一座冰山达坂要穿,碎石遍布的路面比前一天更难行。到了喀纳斯湖源头的无人区,没膝的荒草在风里摇晃,脚下乱石高低交错、棱角锋利——军马再也无法前行。
“下马,徒步!”高永辉率先跳下来,牵着马蹚过石滩。在队伍的左手侧就是几十米深的陡坡,碎石一踩就滚,稍不留神就可能滑下去。“小心脚下!”哈兰别克在前面开路,他的护腿早已被石棱划破,”当年立界碑,我们是拉着马尾巴爬上来的。”
爬过长长的斜坡,山顶豁然开朗——雪白的冰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冰川脚下,4号界碑巍然矗立。
“到了!到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官兵们顾不上辛苦,快步奔过去。有的对照地图勘察边界走向,有的举着望远镜瞭望,有的操控着无人机升空,绕着冰川收集地貌数据。冯勇鑫从背包里掏出一面国旗,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紧紧挨着界碑,拍下一张合影。
“这是我军旅生涯的荣耀。”战士金线望着界碑,眼睛发亮,“再难也值了,这是我们的职责。”哈兰别克掏出手机,对着界碑拍了又拍:“回去放大了挂家里,让娃娃们看看,这是咱们国家的边防线……”
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险。人马重心前倾,得使劲往后仰着身子,稍不注意就可能摔下去。李茂余的马突然打滑,他死死拽着缰绳,在石坡上滑出好几米才稳住。“老边防也得绷紧弦。”他笑着抹了把脸,手心全是汗。
第四日下午,巡逻队回到喀纳斯湖湖头。码头上,前来接应的3名护边员整理着马背上的物资——他们得再赶10小时山路,把马送回放牧点。在夕阳的映照下,身后洁白的雪山、翠绿的森林,那群和官兵出生入死的军马,形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船开的时候,雾又漫上来,码头的人影变得模糊。冯勇鑫望着窗外,忽然说:“每次走这趟路,就觉得界碑不是石头做的。” 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湖水的潮气,没人接话,但每个人都懂——那矗立在冰川上的界碑,早被一代代戍边人的双手焐热了。高永辉说:“这场征途能看得出我们的兵能吃苦、能战斗。”
四天三夜,走了近300公里,14匹军马有几匹磨破了肚皮,马褡子也颠坏了好几套,好在一路平安。船过湖心时,有人指着远处云雾渐散的山影说:“看,那道坡我们爬过。”阳光正好穿透云层,照在湖面上,泛着金亮的光,把他们踏过的每一步都映得暖黄。那些被马蹄踏硬的路、被篝火焐热的夜,终究成了戍边路上实实在在的印记。